穿越了千百年岁月的古籍遇上85后修复师,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一起看↓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我叫廉成春,是一名古籍修复师,每个周末我都来潘家园逛一逛。在市场里面,我有自己的一个固定摊位,大家有修复需求的破损古籍或者什么的,也可以到这个摊位上来找我。我每次看到这些破损的古籍,就觉得非常可惜,再不修就灰飞烟灭了。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其实古籍的破损(程度)什么样都有,虫蛀的、霉变的、水浸的、腐蚀的,最常见的就是保护不当。虽然说现在咱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所有的原文内容,但是它就是古代的一些纸张,手工纸张它也是值得我们去保护的,古籍它本来就是一种文化。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拿到一本书之后,要去拆线,拆完线之后标页码,这个页码不能给乱。标完页码之后是配纸,配纸就涉及我们要自己做染色。因为我们现在买到的宣纸颜色是竹纸的颜色和白纸的颜色,但是咱们这本书经过时间的洗礼,它的颜色会发黄或者发黑。
接下来我们开始补洞,要用到浆糊,制作浆糊我们现在还是传统的手工,而且要根据纸的厚薄度,去调浆糊的稠稀度。虫蛀的书,我们选择的修补方案就是纸浆修补法,要把纸打成纸浆,利用滴管的形式再把纸浆滴到窟窿里去,就是破损的虫洞里边去,最后修补完了我们要压平,正常的话我们再压一个月左右。
如此反复地在故纸堆中,给伤痕累累的古籍赋予新生命力,廉成春与手中的镊子、滴管、拍刷、喷壶已相伴了14个春秋寒暑。她说自己像是名“古籍医生”,给不同程度受损的古籍开出治疗处方。每一次修复都像是一台手术,过程不轻松,有时还须一口气完成。往往一修起来就是从早到晚。由于长时间低头握笔,颈椎、腰背酸痛这样的“职业病”也渐渐找上了门,但廉成春觉得自己依然乐在其中。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我们修复古籍有一个原则就是“补破不补字”,一个是为了不影响文物鉴定,再一个就是遵循原则,古籍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刚开始会有枯燥的感觉,但现在没有了,每做古籍修复的时候,自己会沉浸在修书的乐趣中,把这一册破损的古籍修复完之后,觉得成就感还是挺好的。
廉成春说,接触到古籍修复,都是机缘巧合。在高考前的假期来到北京亲戚家做客,家中陈列着很多她从没见过的书册。泛黄的书页、指尖特有的触感,伴着淡淡的墨香,沁入了女孩的内心。
回老家后,廉成春报考了当地有古籍修复专业的院校。三年学习后,2011年,她第一次完整修复了一本20多页的古籍。从制定方案到修复、压平,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整个过程却是磕磕绊绊。她意识到修复除了会动手之外,还要更懂书籍版本知识,各种纸张的属性,还要学习古代汉语。发觉自己还需进一步提升,两年后,她报名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班,跟着前辈,潜心学习。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我们课程的名字就叫做古籍修复与鉴定,所以我们最主要的课程还是自己动手去修出好多好多古籍,给我们上课的古籍修复老师是杜伟生先生,因为前辈们已经修了大量的古籍,有丰富的经验传授给我们。
有了前辈点拨,此前需要自己琢磨一两年的技法,很快融会贯通。廉成春学成后,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古籍修复工作室,修复的范围也从书本扩展到了地契、家谱、佛经。而在自己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修复师的同时,也成了年轻学徒们的师父。除了面对面教授外,廉成春还把课堂搬到了短视频平台上。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当时我就看到好多人在记录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就想,我也发一些自己的生活工作视频,后来底下就好多私信问能不能教,或者是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古籍修复方法,我才知道这个古籍修复虽然是小众的小众,但是也有人去关注,也有人去喜欢。(通过短视频)能做一些简单的知识普及,比如说裁个纸边或者订个线,都会细微到近距离的一些镜头,让大家也可以保护到自己家里保存的一些文物书籍。
在廉成春的镜头里,不紧不慢的操作,让人感受到修复师散发出的平静力量。在接连发布视频的三年里,她积累了近7.5万粉丝。同行点赞她把冷门搞热了。而事实上,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四十余家民间修复机构和二百名民间修复师,像廉成春这样开设独立工作室的是极少数。她很清楚,古籍修复师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一个漫长而孤单的过程。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古籍修复可以得到非遗,就是没有人去传承下去了,比如说一百个人里边,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我们就觉得很幸运了。我们这一行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是我们很熟的一句话了,还是必须要有耐心。再一个,我们还是希望有政府倾斜的扶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人能够关注到古籍还有这样的传统手艺。
编导丨李昂
责任编辑:曹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