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协同共生

日期:02-03
海口市湿地保护

□本报记者龙易强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海口·中国最美滨海湿地城市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湿地保护领域专家、教授,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合理开发与利用湿地生态资源进行探索,并对海口市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海口湿地保护支招献策,助力海口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五源河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

近年来,海口持续深入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坚持在湿地保护修复上下功夫,推进多个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提高公众湿地保护修复意识,坚定地守护“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目前,海口湿地面积达29093.09公顷,湿地率12.7%,拥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呈现“一轴、一带、两区、多点”的湿地资源空间格局。

当天论坛上,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兴中以《流动的城市生命风景——五源河湿地保护修复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了分享交流。“在不足28公里的一条城市河流里,生活着20多种珍稀保护动植物,这在国内外的城市河流设计当中都是非常罕见的。”袁兴中告诉记者,下一步,海口可秉承“山-河-城-海”流域一体化理念,建设五源河生态走廊,联动羊山与滨海区域,将五源河建成海口市流动的城市生命风景带。

袁兴中认为,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际湿地城市,海口接下来在湿地保护事业发展当中,应以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湿地保护有机融合、协同共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这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

湿地如何打造成海口“金名片”

如何让湿地真正成为海口的“金名片”?海南省政协委员、原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建议,海口应建设一些湿地标志性雕塑,推出标志性纪念物,尤其是国际交往的纪念品,将海口的湿地及湿地里的动植物化身为一个个“大使”,把海口湿地的美更好地向外界传播;在湿地科普宣教方面,将湿地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并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为广大青少年植入保护湿地的意识;制订颁布乡村振兴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与湿地保护指南,建立湿地保护、科研和培训标准、规范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

此外,詹长智还建议,海口要与利益各方建立好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的共商、共建、共赢、共享机制,建立更高层次和更务实的国际合作机制,让湿地保护之路走得更稳更久。

在红树林修复保护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海南省蓝丝带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正高级经济师韩玉认为,目前,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可以将其作为试点利用和开发。他建议,可以在红树林范围内合理地开展研学产业,在保护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

“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可以从其完整的生态链中挖掘开发丰富的研学产品。”韩玉说,海南可从政策方面探索红树林保护与开发中的平衡,通过明确开发红线、生态产品“白名单”,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等,对红树林进行有序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探索。

“海口市在湿地保护建设方面硕果累累。”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席专家郭寅峰在论坛总结发言中说,海口在学术、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希望海口市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滨海湿地城市的保护与建设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我省今年将发放贴息农民小额贷款70亿元 市民不慎遗落红包 公交好人拾金不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