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除夕夜,窗外,烟花爆竹声已渐稀疏。
除夕夜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胡秀文(左)正在查看患者病情。
晚上9时许,河南省新野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病房里,呼吸机和监护仪不断发出嘀嘀声。医护人员正忙着安置一名从肿瘤科转过来的患者。
急诊科护士陈晨已蹲在病床前20多分钟,她正在为一名误食五六十片维生素C咀嚼片的女童洗胃。
刚工作三个月的陈晨,在去年12月迎战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时,还“有些紧张”。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走廊此前紧急增设的病床,都已空着。6天前,该科住院患者降至三四十人,与往年持平。
澎湃新闻注意到,医院其他科室接和住院也已恢复至常态,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要早一周。
“原本想着这个春节要在‘打仗’中度过。”有医生对澎湃新闻说。
这些在疫情高峰时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在被问到最想做些什么时,少数是想就近旅游爬爬山、吸吸新鲜空气,绝大多数则“只想好好大睡一觉”。
除夕夜里的新野县人民医院住院楼。
已恢复常态的呼吸科
新野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总人口83万,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火烧新野的典故,就出自这里。该县最大的县人民医院,系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2022年12月7日,国家“新十条”发布。两天后,前来医院就诊的感染者开始激增。医院紧急授权泌外、胸外、妇科、普外、骨外、神外、急外科病区收治新冠感染患者,并且结对内分泌科、呼吸危重症科、老年内科、心内科、神内科、中西医科资深医师,共同诊疗查房,协作救治病人。同时,成立新冠感染救治专家小组,会诊重症患者、对全院各专业医生开展专题培训。增设两个重症监护室至四个,使重症收治能力从30个增加到100个。
疫情放开后,高峰时,原本1000多张床位的医院,曾一度住院1600多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挑大梁”的科室。澎湃新闻1月21日看到,该科病区走廊此前紧急增设的病床,已经没有患者。
该科医生胡秀文介绍,病区原有50张床位,日常收治二三十名患者。再迎战感染高峰时,患者激增,涨到70多个,一个星期后病区住满,楼道里、楼梯间,甚至医生办公室内,都是患者。最高时,收治了140多人。
“从医23年,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胡秀文感慨。
除夕当晚7点,医院产科诞下一对“虎年尾巴”双胞胎女宝宝。
排痰机、雾化机“立了大功”。最开始,呼吸机有些缺,县里紧急将方舱医院的设备转移过来。因为工作强度大,该科排痰机烧了一台,雾化机烧了两台。
农历腊月二十三左右,该科每天有一二十名患者出院。腊月二十五以后,住院患者维持在三四十人,和往年除夕差不多。不过,这些患者多是基础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原本想着这个春节要在‘打仗’中度过,没想到能是这样的状态。”胡秀文说。
除夕上午,新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元盈接诊了30多个患者,基本都是“阳康”后咳嗽、低热、乏力的。
他介绍,对该科医护来说,肺炎很常见,心理上没有什么压力,主要是身体上的压力。“我平常每天门诊40个左右,高峰时翻了三倍。最高时,一天还要接200多个咨询电话。”
高峰时,该科有护士到岗就低头开始配液,有时一抬头,已经两三个小时。有些药输液前需要摇匀,有护士下班后,胳膊都抬不起来。
说话间,李元盈还在不停咳嗽。“我是阳康后呼吸道黏膜受损,气道很敏感,本身恢复就比较慢,需要休养、避免刺激。”
澎湃新闻看到,当晚21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和疫情发生前一样,是1名医生和1名护士值班,并不算忙碌。一些病房三四个床位,都只住了一个患者,有患者正在输液,还有患者躺在病床上煲电话粥。
“最大的梦想是睡一天不起床”
除去重症监护室,其他科室差不多1月8日左右就已恢复常态,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早一个多星期,也不再接收治新冠感染患者。
1月21日,医院的“尖刀连”发热门诊曾是感染高峰时压力最大的科室,当日接诊仅10多名患者。该门诊是疫情发生后由传染病科组建,疫情前,差不多每天也是这个接诊量。“没想到这个春节能这么轻松。”发热门诊主任马景霞说。
高峰时,该科曾每日接诊600多名患者。“有时,感觉累得眼睛都要睁不开了,但还要安慰下面这些孩子们。”马景霞说。
因为有腰椎间盘突出,疫情发生前,马景霞有去游泳锻炼,但疫情后,再也没有去过。她希望年后能把游泳捡起来。
除夕夜,医院食堂为在岗职工做了各种馅的饺子,送到各病区。有不少家属,也给医护送来了家里包的饺子,大家围在一起,在窗外的烟花爆竹声中,吃着饺子。有护士说,这应该是疫情发生以来,最热闹、放松的时刻了。
除夕当日,医院产科诞下3个宝宝。“应该说是比较闲的一个除夕。”产科主任李卫静介绍,但其中一对双胞胎女宝宝,是32周早产,而且是横位,有一定风险,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张惠敏放弃和家人团聚,启动紧急预案为产妇做手术,当晚19时剖宫产产妇顺利分娩两个小虎妞。
除夕夜里,重症医学科(外科)护士程彩琴正在为患者排痰。
“沾沾喜气。”有接生护士抱着这对虎年尾宝宝说。
21时,急诊科,护士陈晨已蹲在急诊病床前20分钟,为一名误食五六十片维生素C咀嚼片的五岁女童洗胃。她柔声安慰一直难受哭喊着要妈妈的女童,“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回家咱们吃糖”,“是不是按按肚子都好受了?”
刚工作三个月的她告诉澎湃新闻,高峰时候,面对蜂拥而至的感染患者,她最初“还有些紧张”,后来就忙的飞起,也适应了。
给女童洗胃结束后,该科医生刘博交代家属说,回家后三个小时内才能进食,喂些面糊吃,注意观察孩子情况。话刚说完,有家属推来一名突然发病倒地瘫痪、不能言语的老年患者,他急忙带着患者家属去办理住院手续。
“急诊科就是这样,突发状况比较多,这和疫情发生前一样。”刘博说。
21日21时多,在重症医学科(外科)病房,医护人员正在呼吸机和监护仪的滴滴、唧唧声中,安置一名刚从肿瘤科转过来的患者。
该科护士长刘丹告诉澎湃新闻,除夕当日,该科有12名患者,已和疫情前一样,但因有两名护士因肾病、怀孕后有流产先兆请假,还有两名护士被借调到发热门诊,1月份以来,该科医护人员基本没有休息过。
“最难的时候,4个护士看护19个重症患者,连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姑娘们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诉过苦、流过泪。”刘丹说。
病区里,不时有患者因不舒服呻吟,护士要马上去安抚,协助医生处理。因为是重症监护室(外科),患者太痛苦、烦躁的话,容易脑出血。到后半夜,护士会关掉患者的床灯,但会开着病房另一些灯。监护室患者病情都比较重,没有家属陪护,医护们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情况。
澎湃新闻注意到。办公桌上的饭盒里,还有一些吃剩的饺子。“准备晚上饿了当宵夜吃。”护士崔淼钰笑着说。每年除夕排班,都是按平时顺序排下来的,这名“天选打工人”,已经是第三年除夕夜在病房度过。
当被问到年后最想做什么时,许多医护人员的回答,少数是想就近旅游爬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绝大多数则是“只想好好大睡一觉”。崔淼钰笑着说,她也一样,“最大的梦想是睡一天不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