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深圳规划统筹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救援、应急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物流和应急交通等设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到2035年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城市范例。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共同发布《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草案)》,向社会征询意见。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的“诺亚方舟”。深圳将构建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文体设施、广场等空间资源,优化应急避难空间布局。如设置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深圳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4处中心避难场所,承担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综合应急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功能。其中,长期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布局127处,可提供15天以上避难服务。
应急救援设施打造“陆海空”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服务场景,以“综合+专业”救援互为补充,实现科学快速救援。其中,综合应急救援基地2座,空中救援基地1座,消防站200余座,海上救援设施13座。
应急医疗卫生设施筑起生命与健康安全防线。深圳将依托医院、社康机构、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医疗应急用地,建立健全“综合+专业”的分级分类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体系。其中,传染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将建立健全“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传染病后备定点救治医院+方舱医院”的体系。核事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完善“综合医院+防护机构”模式,支撑广东省建设以国家基地为中心、核电站周边基地为分支的全省核辐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物资物流设施,构建动静结合、平灾结合、分级响应的应急物资物流空间体系。其中战略物资储备的保障需求达蔬菜7天、肉类10天、原水90天、油气30天、粮食270天,每个街道不少于1处应急物流配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