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这之中,人们特别关注我国去年的人口数据。
不管是否真如不少专家预测的那样——去年我国人口增长会迎来拐点、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近年来我国呈现出的人口趋势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国家的大事、社会的大事,对每个家庭而言也是大事。
人们对我国人口状况的担忧有着数据的支持。2022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该年度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比,仅增长了48万人(2020年这一数据还有204万人),已处于正增长与负增长的临界点上;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专家都预测我国人口在2022年会是负增长。
“有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过去多年,很多地方将人口增加视为负担,在户籍等等方面设置种种门槛,而现在已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抢人”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抢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人口资源有限,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这个“资源总量”会进一步缩减。做大人口资源这块“蛋糕”,目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人口资源这块“蛋糕”缩减的原因。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育的愿望会降低,这种情况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出现。但具体到我国,还需认真检视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比如住房、教育和医疗问题等。如果一个生活在县城的居民,每月收入不足五千元,却要拿出近万元去供买房的费用,又如何让他们愿生、敢生、多生?
教育和医疗同样是很大的负担。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系统化解决,就很难解决人口可能出现的负增长问题。找到“根”,才能寻求到“道”。
其次,鼓励生育要综合施策,这也是上面所说的“根”与“道”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是大方向;同时,相关专家也强调,只有运用整体性思维建立符合中国国情、覆盖面更广、时效更长、全方位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才能切实解决中国家庭不敢生、不愿生的问题,使生育率得到提振,逐步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来。
要加强政策支持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鼓励生育的大环境,并且持续优化相关措施,尤其是真正从“减负”方面做文章。
许多地方正在陆续出台支持生育的措施。比如,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日前公开征求《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意见,即使只生育一个孩子,也能累计获得补贴7500元,生三孩最多能领3.75万元;济南对生育二孩和三孩则每月发600元钱,一直发到三周岁。
鼓励生育的现金补贴和休假优惠等措施,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支持意义,但并非治本之策。“本”在哪里,就在于孕育、出生、教育、就业、居住、发展、养老等整个体系的改善和完善。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提升适育年龄人口的生育积极性,还得从为他们切实“减负”着手。每个人都会算账,生小孩的成本、养育的成本和提供的支持之间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结构等。
总之,鼓励生育需要考虑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从经济、法律、社会公平机制等多个方面出台符合实际的措施,才能在“减负”的大环境下化解育龄家庭的顾虑,从而切实提振生育意愿。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