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给王浩献血成功的人,都是‘阳过’的。”赵筠说,因为赶上了北京这波疫情高峰,大部分人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丈夫刚入院时,新冠感染者康复7天后就能献血的新政策还没出台,按照当时的政策,新冠感染者需要转阴半年后才能献血。“如果不是政策改了,王浩输血会更难。”
12月25日,护士拿着两个单位(每单位200毫升)的血袋走进病房,对赵筠来说,因前一天有亲友去“定点献血”,丈夫王浩终于又续上了救命血。
但明天的血在哪里她还不知道,手机嗡嗡地响,她一条都不漏下,每条消息背后都可能是一个能给丈夫献血的人。
据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官方微信“首都献血”消息,因为天气寒冷,叠加新冠疫情影响,造成了街头献血者人数的骤减。
记者查询得知,全国多地血库告急,许多地方发出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意味着血库总量只能维持所在地医疗机构不足三天的用血消耗量。
12月18日,国家卫健委《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修改“新冠患者康复半年内暂缓献血”的条款,确定新冠感染者转阴7天后即可进行献血。
业内人士表示,新的《工作指引》的颁布,对缓解血荒确实起到了作用,义务献血者正在增多,而各个地方也在想办法自救,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努力渡过难关。
找血“保命”
12月11日,50岁的王浩突然便血,被送到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医生们发现他的消化道大出血,但是出血点在哪里,暂时未能找到。在找到出血点之前,王浩必须每天持续快速输血,提升血红蛋白,才能有更多的治疗机会。赵筠说,丈夫现在的情况甚至还无法谈及术中备血,因为他有心脏病,需要先做CTA造影,才能确认心脏是否能够承受手术;但他现在的血红蛋白状况,连CTA造影都还做不了。“他的状况得先输血、养血,到自身能够生血后,符合条件了才说下一步。”
12月22日,王浩的血红蛋白是50克/升,已经属于重度贫血。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正常值下限约为120克/升,只有提升到70克/升,王浩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住院的头几天,他每天要输300-400毫升的血,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次的献血量。”赵筠说,但从第二天起,医院开始限制王浩的用血。
据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官方公众号“首都献血”消息,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北京每年需要140吨血液用于临床医疗,约等于70万袋血,大概需要40万人次来献血。”
北京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入冬之后,因天气寒冷,血液库存都会受到影响。今年加上疫情的因素,所受影响特别大。
12月23日,王浩所住医院所在的通州区发布了无偿献血倡议书,倡议书称,当前正值疫情防控策略的转型过渡期,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持续增加,全市街头无偿献血人数骤减,导致医疗临床用血供需矛盾紧张,无偿献血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通州中心血站的数据,目前,通州区中心血站每日血液采集量不足正常采集量的30%,各类库存血液已达最低警戒线,难以满足辖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需求。12月15日至12月22日一周,通州区采集全血323人,536单位,临床供血红细胞类833.5单位。而在去年同期,2021年12月,通州血液中心一周采集全血可以达到906人,1361单位,临床供血红细胞类2141单位。
“去找人定向献血吧。”医生的建议,成为王浩家人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定向献血的指向性、目的性明确,献血者与用血者之间通常具备直接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关系,或者间接的某些社会关系。该献血者通常视为属于紧急招募的献血者。当无偿献血者严重匮乏时,互助献血可以起到迅速动员献血者的作用,从而缓解供血不足的状况。
王浩的父母年纪都大了,孩子还未满18周岁,都不符合献血的要求。赵筠自己的血型不符。她只能一个个联系自己的亲戚朋友。
“阳过”的献血者
能发动的亲友总是有限的,王浩几乎每天都要输血1-2个单位。赵筠开始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求助。
在看到王浩的求助信息后,41岁的郝忠献决定伸出援手。
这是他第一次献血,献血前颇有些犹豫。他害怕打针,又刚新冠检测转阴。“我12月8日开始发烧,阳了一周多,16日才转阴。”“献血之前我也纠结,我自己身体还没完全好,抽血以后会不会恢复更慢?”
林森在朋友圈看到王浩的求助信息后,便在单位动员同事献血。
林森自己是O型血,最终一共召集了5个人,张辉是其中之一。“12月22日我们去检测,其中四个人早上吃得太油腻了,不适合献血。他们调整了饮食,两天后再次去献血时,又因为转氨酶偏高,还是没能成功献血。”作为五人中唯一一个成功献血者,张辉说,自己12月7日感染了新冠肺炎。但症状不重,“发了低烧,第二天就好了,16日上班前我又测了次抗原,显示阴性。”
赵筠说,许多人通过网络知道了王浩的情况。前后有近300人联系赵筠,表示自己愿意伸出援手。最终初步筛选出七八十个符合要求的献血者。
但这七八十人中,只有十余人顺利献血,“血压不能高、头天不能吃鸡蛋、女性不能在生理期……”回顾四处找血的这半个月,赵筠发现,去采血点“闯关”的献血亲友,最终的通过率只有大约10%。
“每个给王浩献血成功的人,都是‘阳过’的。”赵筠说,因为赶上了北京这波疫情高峰,大部分人都感染过新冠病毒,丈夫刚入院时,新冠感染者康复7天后就能献血的新政策还没出台,按照当时的政策,新冠感染者需要转阴半年后才能献血。“如果不是政策改了,王浩输血会更难。”
1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两部门联合印发《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新版工作指引删除了关于密接者、次密接者以及有中高风险区旅居史者暂缓献血的有关内容;明确感染新冠病毒(重型和危重型除外),最后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阴性结果7天后可以献血;重型或危重型感染者,康复6个月后可以献血等。
在此之前,包括2021年《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在内的两版工作指引都要求,曾被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治愈出院后6个月内“暂拒献血”。
择期手术受到影响
成都一大型综合三甲医院胃癌中心医生赵小麦表示,多台择期手术已经暂停。
赵小麦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夏天,伴随成都那一波疫情,也曾出现过缺血的情况,但远不如这次持续时间久,缺血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A型、B型、O型、AB型,全部都缺。所有血型都缺是很少见的。”
赵小麦工作的科室属于肿瘤综合病房,收治的基本都是择期肿瘤病人。“现在入院选择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筛病人了,血红蛋白在80克/升以上的才考虑,不考虑手术要输血的病人才会收进来。缺血的就直接不通知入院了。”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赵小麦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血液短缺是否严重。“首先是医院是否要求停用有血液需求的择期手术,其次是要停多长时间。”
该科室的手术大多属于大手术,都需要备血。“不一定会用,但每台手术都会备。”赵小麦说,一周三十到四十台手术,每台手术都要备血至少2个单位,“现在这些备血都不让你备了,你要是备血就停手术了。”据他观察,这两周择期手术减少了约90%。
这一场“血荒”会持续多久?赵小麦难以做出判断。对他来说,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每周都会接到用血告急的通知。
12月24日,赵小麦收治了一名等了八周的病人,他明显觉得肿瘤有进展迹象,“不如之前的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根据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于近期进行的统计,目前全国40个有200张床位以上的血液病中心,最高缺血率在90%以上,最低也在70%左右,已经危及白血病病人和移植病人的生命,特别是这两类群体中的儿童和老年人。
多地血库红色预警
12月以来,全国多地发出血液库存告急通知,并呼吁民众献血。
12月5日,江西省血液中心启动采供血应急预案中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江西省血液中心通过省电信管理局向市民求助:“当前血液库存告急,恳请您在身体条件允许和做好疫情防护的条件下,献血救人,为爱逆行。”江西省血液中心主任范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有650万人口的城市,南昌市常规情况下每天需要有500至600人的献血,才能保证临床的基本需求。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于12月12日在其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血液作为挽救病患伤者生命的重要物质,唯一来源是健康公民的自愿捐献。昆明市平均每天需要约500人的爱心献血,才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而当前受疫情影响,街头无偿献血人数急剧下降,团体献血活动被迫停滞,平均每天献血人数不足百人。
12月18日,四川成都市血液中心发布求助信息:成都市每日需要约1000位献血者捐献爱心血液,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定期输注血液的肿瘤患者、地中海贫血患儿、孕产妇、外伤大出血患者们亟待血液救助。
12月22日,安徽省卫健委发出《致全省人民无偿献血倡议书》,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天气寒冷等因素影响,全省无偿献血工作遇到严重困难,血液采集量下降明显,多地血液库存已下降至警戒线,血液供应形势严峻。多地医院反映外伤、肿瘤、血液病和产妇大出血等患者亟须输血保障。
北方某省血液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黎湘远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该省血库也已经发布A型和O型血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意味着,这一血型的血量,不足临床三天用量。一旦临床上出现产妇大出血、外伤、血液病以及极为重症的情况,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该血库的血液,主要供给该省省会城市A市11所医院14个园区。临床悬浮红细胞按照单位计算,200毫升1个单位,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医院每天的耗血量在600-700个单位,但目前,血库的4个血型都不足2000个单位。
黎湘远说,其实从10月份开始,A型和O型血就已经告急。11月中旬,A市疫情加重,政策放开后街头人少,采血量明显下滑。
每年年前启动的机关政府单位和医疗机构献血,现在疫情严重,这些单位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目前也很难开展团体献血。”黎湘远说,按照往年的工作安排,以上的团体献血总量,足以让血库存量供应到春节以后,“如果开展得好,一天都有1000个单位的献血。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库存在10000个单位左右,现在不足2000。”
街头采血也是血液来源的重要途径。但黎湘远表示,其数据并不乐观。
“现在我们的街头采血点全部正常开放,但街头献血者比去年减少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积极应对“血荒”
接受采访时,黎湘远声音明显嘶哑,她已经新冠阳性。采血点多名工作人员也都感染新冠病毒。“我们现在把团体献血的人手调过来,尽量让采血的医护人员能够错峰感染,保证采血工作不受影响。”黎湘远所在的血液中心,目前为了应对“血荒”,正采取一对一招募献血者的措施,希望有长期献血经验的固定献血者能前来献血,“目前看来,这个方式成功率要高些。”
作为一名医生,赵小麦也曾多次献血,他观察到在街头献血的人,大多都是多次献血者,“相比之下,在街头献血的‘新手’不多。大家献血的认知和积极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颁布后,一些市民发出新的疑问。首先,如何证明献血者已经新冠转阴7天以上?其次,新冠阳性患者献血,是否会导致新冠感染等后果?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各个献血点的要求都不太一致。有献血点要求做核酸,结果如果为阴性,7天后才能献血;有献血点要求抗原阴性7天后做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献血;也有献血点表示,并不需要出具任何相关证明。
“我们省现在就不需要什么检测,只是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看症状就行。”黎湘远说,新冠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目前国内外都没有通过输血传播的案例,“但是国家政策出台后,我们保留了一个‘献血者回购’的环节。如果献血之后48小时内检测出阳性,可以电话告知血站,我们会进行弃血处理,这两天已经出现过一例这种情况。”
12月24日,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公众号上刊文指出,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不会经输血传播。“到目前为止,全球尚没有新冠病毒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报道。血站会严格采供血管理,确保感染者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观察后再献血。因此,曾感染过新冠的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是安全的。”
对于“未感染新冠的人群,献血后是否会增加感染风险”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回应称,一个健康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一个健康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如果50公斤的人献血200或400毫升,即占自身总血量的5%或10%,体重重的人占比会更低。“另外献血是采集人体的外周血,献血后肝、脾、肺等储血脏器中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至外周血中,恢复循环血容量。因此献血并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黎湘远感觉《工作指引》的推出,对缓解血库告急确实有一定的作用。“规定‘阳康’后6个月才能献血的时候,我们几乎就没有献血人群了。新的《工作指引》颁布没几天,就有个小伙子来献血,他也是刚康复7天。”黎湘远说,这两天的采血量有明显回升,“上一周不足100个单位,这一周我们能达到150到200个单位左右。政策的落地对我们的工作开展很有利。”
各个地区也在想办法自救,组织无偿献血活动。据新京报报道,12月22日,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在前期组织完成200余个献血单位的基础上,再次动员组织符合献血条件者30多人,集体义务献血。截至12月26日12时,北京丰台区已组织6场团体无偿献血活动,全区23个街镇、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团体无偿献血活动总参与人数已超过5000人。目前,已完成团体无偿献血超68万毫升。
12月23日,医生找到了王浩小肠部位的两个出血点,做了处理后,出血量在变小。“现在需要观察,如果他自身的生血功能能够支撑,就不需要输血了,现在还是未知。”赵筠依然在四处寻找献血者,这几天她又组织到六七个人为丈夫献血,12月25日,王浩得到了2个单位的血液。
赵筠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她心里做了决定,“那么多人帮了我们,我也想有所回报。等我转阴满7天,符合了条件,我也去献血。”
(文中赵筠、王浩、赵小麦、黎湘远、张辉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