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自己的付出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据我看,到了具体问题,问题到了自己身上,未必每个人都想得清楚,每个人未必每次都能想得明白。
昨天,有位老同事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单位配合某某做了很多工作,只要电话一响、信息一来,大家无论多忙,都会安排人员放下手头的事情,先完成对方交代的任务。
我说,这是应该的呀,某某是你们上级单位的干部,下级理应配合上级的工作。
这位老同事说,话是这么讲,可我们为他做了这么多事情,正好这次有评选先进的机会了,他总该为我们说点好话吧,难道我们付出这么多,得到点回报不应该吗?
对此,我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们的经验做法成效确实够亮眼,评不评得上先进,这不是你们需要去考虑的问题,管理服务对象自有公论,时间会作出公正评判。难道这次评不上先进,你们的努力就白费了吗?
电话那头,顿时寂静无声。
付出与回报,这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都会碰到,就像我的这位老同事一样,不经意间,说着说着,考验就来了,有些人甚至产生“找补”的想法。
上个月,我应邀到市委党校培训班就廉政建设与学员进行交流,快结束时给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提建议,我就讲到了“找补”的问题,并给他们分析了本地查处的一个典型案件,简要案情是这样的:
张某、李某是市直某单位的财务人员。她俩觉得单位同事外出开会、参加培训是一种享受,而她俩哪儿也去不了,太吃亏了。聊着聊着,她俩竟想到了一个“找补”的“歪招”——开具虚假发票,模仿单位领导签字套取公款。不到两年时间,俩人共套取公款30多万元,二一添作五进行私分。结果东窗事发,她俩因犯贪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然而,面对自己的付出需要什么样的回报,有些人选择了奉献。他们迎难而上的坚毅脸庞,一次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今年,我参与组织作家采写10位本市勤廉榜样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位老家在农村的年轻干部,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后来因为组织需要,义无反顾地去往一个小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说,这位第一书记,脸晒得比农民还黑。驻村不到两年时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这位第一书记,妻子在偏远的乡村小学当老师,一双儿女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老家生活,一家人分别住在三个地方,一家老小都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奉献。
去年,我参与组织举办一场勤廉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们当时把这位第一书记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请到报告会现场。姐弟俩有一段时间没见到爸爸了,当他们来到舞台入口,不由分说就挣脱妈妈的手,飞奔着扑向舞台上的爸爸。当天的报告会在网上同步直播,网友们留言点赞:“瞬间‘破防’,眼泪止不住地流。”
某单位财务人员张某、李某,在“付出”面前心态失衡,想得到的“回报”实际上是“索取”,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并为此付出失去人身自由的沉重代价。
而这位驻村第一书记,放弃留在城市生活的优渥条件,甚至连家庭也无法照顾周全,似乎失去很多。然而,小山村脱贫群众的一张张幸福笑脸,勤廉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那一双双感动的泪眼,这是人们对他无私奉献精神发自内心的褒奖,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回报。(梧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