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多部门围绕有效扩内需密集施策,不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促进消费市场复苏。
“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监测,我国的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项目订单都在大幅增长,这些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10月17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说道。
赵辰昕透露,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不断恢复,整体保持了恢复发展态势。
近几个月来,经济修复仍有波折,随着短期供给冲击缓解,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多地多部门围绕有效扩内需密集施策,不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促进消费市场复苏。
金秋季节,每逢周末在上海、福州等各地的广场或绿地开阔处,常能看到年轻人组团体验新奇运动。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等小众体育运动已渐兴起,不仅带动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热情,也拉动了体育消费快速增长。
日前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海南又有两家离岛免税店按程序获得批准。其中,海口国际免税城将于今年10月28日正式营业,开业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单体免税店。
机构预计,四季度是传统消费旺季,国庆长假和“双十一”等促消费场景较多,有利于激发消费需求,但修复程度仍受疫情影响较大。投资方面,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较快恢复态势,房地产市场有望在低位触底企稳,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核心CPI创18个月以来新低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以来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弹、相关防疫措施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PMI调查数据显示,9月份虽然新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但是指数仍处于50%以下,低于同期生产指数,表明需求端恢复弱于供给端。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企业比重虽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位于54%以上的较高水平。
通胀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其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2021年4月以来的新低。
核心CPI反映整体需求偏弱。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9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反映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为近18个月以来新低。背后是当前国内消费修复较缓,各类商品和服务供应充足,市场供需平衡不支持物价大幅上涨;同时,这也体现出近几年国内宏观政策始终未搞大水漫灌,为稳物价提供了较为有利的金融货币环境。
民生银行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从原因看,房租环比下降0.2%,叠加服务与耐用消费品环比下行,导致核心CPI偏弱,也反映当前内需不足依旧是经济的主要矛盾。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方面,9月份P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在9月份0.9%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降,国内部分行业需求回升,工业品价格走势整体下行,但下行态势趋缓。
由于终端消费需求恢复缓慢,下游商品价格涨势持续偏弱,对整体PPI的正向拉动作用较为有限。王青表示,近期伴随生产资料PPI涨势快速回落,生活资料PPI涨幅已反超生产资料,这有利于从成本端改善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不过,当前生活资料PPI涨势仍然低迷,表明下游商品价格涨势持续偏弱。这也意味着,当前中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已经从成本端转向需求端,保市场主体的政策重心也已从留抵退税、财政补贴等转向加大力度提振宏观经济总需求。
温彬也认为,从产业链上下游整体表现看,前期上游涨价压力已基本传导至下游,而随着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回落,上游与下游涨价压力有所倒挂,中下游盈利空间回升。展望四季度,随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断收紧,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由前期单边上涨转为宽幅波动,我国面对的外部通胀压力整体减轻。当前我国通胀形势与欧美呈现较大反差,特别是我国核心通胀依旧偏弱,PPI也面临通缩,货币政策更应“以我为主”,优先考虑提振内需,实现内部均衡。
提振内需成为当务之急
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地多部门正将有效扩内需作为稳经济的重中之重。坚持扩大内需,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既有助于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有助于应对外部风险、增进民生福祉。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赵辰昕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月度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赵辰昕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从多个经济指标综合来看,我国经济的表现依然是突出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表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消费升级趋势方兴未艾。未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扩内需有两个途径——消费和投资,其中,消费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慢变量,预计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改变,提振消费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这又涉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系列深层次改革和举措,短期内较难解决。所以,稳经济还要靠投资,而最大的抓手依旧是基建投资。
此前陆续加码的基建稳增长政策,正在陆续显效。8月基建投资到位资金增长17.4%,支撑当月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5%以上;两批6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基本落到项目上,截至9月中旬,国开行和农发行已分别投放3600亿元和1900亿元;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也已分配到地方,9月底陆续由各省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计划10月集中发行。
对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力度也在加大。9月“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开始落地,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强调要推动加快落地使用,并称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光大证券指出,扩投资方面,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仍有较大空间。从配套政策来看,除了做好项目储备以外,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是重点。促消费方面,短期内需采取针对性的促消费政策,促进大宗等重点消费加快恢复。中长期来看,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升级需要,挖掘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空间。
王青表示,四季度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是提振有效需求。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重点将是着力促进居民消费、扩大民间投资,特别是要尽快推动房地产行业企稳回暖,提升实体经济活跃度,把宽信用效应充分释放出来,在供需两端畅通宏观经济循环。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