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我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

日期:09-28
巴特尔锡林郭勒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我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

中新网锡林郭勒9月28日电题: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我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眼角爬出了岁月赋予的皱纹,十指关节处有明显突出的老茧,这些都是67岁的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的印记。

9月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绿意已逐渐褪去,但闲不住的廷·巴特尔甚少“蜗居”在家中,他像普通牧民一样每天要关心草场、饲料、气候变化等问题。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他走路轻快,说话简练,但涉及到牧民致富的话题,则会破例,他对来访的牧民几乎做到有问必答,并尽可能用大白话深入浅出解释。

连日来,面对一拨又一拨媒体记者的采访,这位二十大代表比平日忙碌了很多,甚至都顾不上接听电话。

对于媒体在报道中给予他的溢美之词,他经常说的是“我本质上是个普通牧民”“与草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55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廷·巴特尔,是新中国开国将军廷懋之子。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成为了一个牧民。

他回忆说,19岁那年,戴着父亲的旧军帽,来到锡林郭勒浑善达克沙漠腹地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偏远、贫瘠、封闭和落后的景象。

草原牧民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田园、安逸,“阿巴嘎旗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平均降水量仅为2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由于寒潮、大风多发,自然条件恶劣,全嘎查80户牧民多半是贫困户,蒙古包里被烟熏得黑黑的,生活设施奇差。”

廷·巴特尔几乎是从踏上萨如拉图雅嘎查的那一天,就想着改变这里的面貌。

1975年7月—1976年11月,廷·巴特尔任萨如拉图雅大队(后更名为嘎查)乳品厂厂长,带领全厂职工将原本濒临倒闭的队办集体企业扭亏为盈。

1976年11月,廷·巴特尔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父亲廷懋送给他一本党章,并叮嘱他“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这一年11月,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队长(即嘎查委员会主任)。

1978年开始,与廷·巴特尔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陆续返城,但他没有离开。父亲廷懋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最终,同一批插队的知青里,只有廷·巴特尔留了下来。

留在草原上的廷·巴特尔,在主持推行草畜双承包制工作时,主动把当时全嘎查比较好的牲畜和草场分给其他牧户,而把植被状况较差的草场和体质最弱的牲畜留给自己,并将集体的棚圈、马车、拖拉机等全部分给牧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廷·巴特尔所在的草原生态出现退化,他向牧民反复宣传:“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增加养殖数量来提高收入……”可大多数牧民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他的说法。

他决定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1986年5月,他卖掉自家60只羊,把自家300亩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在休牧的草场上播撒草籽,搞棚圈建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牧民们看到后,纷纷效仿并获益。

1990年4月,廷·巴特尔开始把自家承包的5926亩草场划分为9块,满足四季放牧需求,开辟了打草场、牛犊放牧草场、备用草场、经济区和生活区,各区相互隔离,相对独立。仅几年时间,当初被他承包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便得到了有效恢复。

廷·巴特尔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工匠,他用彩钢瓦等材料制作了一种移动旱厕,这种旱厕外形别致、简单轻巧,可以在草场上便捷移动。

他在受访时介绍,“在一个位置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更换一个位置。旱厕移动后,在填补的厕坑上方种上一棵树,既保障了树木所需的肥料,又保护了草原生态,一举两得。”

外界认为,这可能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最早践行的“厕所革命”。

1993年10月,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他提出著名的减羊增牛“蹄腿理论”。

这一理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养1头牛的收益和5只羊的经济收益大致相当,但1头牛只有4条腿,吃饱了就卧着,而5只羊有20只蹄子,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5只羊对草原的踩踏要大于1头牛。”

廷·巴特尔决定给牧民兄弟打个样子,他将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成养殖肉牛,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恢复、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廷·巴特尔。阿巴嘎旗委宣传部供图

廷·巴特尔还是草原上治理沙漠的先行者。

他为了找到治沙的好办法,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想方设法引进优质牧草种子和优良树种,反复进行发芽试验,形成“春季黄柳扦插、雨季草籽播撒、秋季平茬复壮”种植经验,向全嘎查推广。

扎根草原多年的廷·巴特尔,2000年4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此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2002年6月,廷·巴特尔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人物,随后,中宣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廷·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廷·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赴上海、北京、天津、山东、宁夏等省市区进行巡回报告。

2003年1月,廷·巴特尔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2月,中宣部、人事部、农业部授予廷·巴特尔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奖章;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廷·巴特尔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此后,廷·巴特尔当选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政协副主席;2005年5月,国务院授予廷·巴特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各种荣誉到来后,廷·巴特尔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2008年9月,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群众改进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产方法。

“打草不拉草的好处是:第一,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同时营养充分的绿草可以保证牛在冬春季有好的膘情基础;第二,省去了拉草、储草环节和冬季每日给牛添加饲草的人工劳作;第三,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归还草原。”他对媒体给予这样的解释。

让廷·巴特尔念兹在兹的还有他的牧民兄弟们如何增收致富。

让他欣慰的是,目前,当地牧民群众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随处可见。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

2009年迄今,廷·巴特尔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他开始在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中心当“老师”,为牧民传经送宝。

该培训中心建在萨如拉图雅嘎查,廷·巴特尔结合自身奋斗经历,向牧民传授家庭牧场建设和科学化养殖经验,阐述他最新提出的“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四个平衡理论。

如今已卸任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表示:“为牧民讲课是我最看重的事,每年有2万多牧民来听我的课。”

2021年6月29日,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的廷·巴特尔表示,自己的根在草原,自己本质上就是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对于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他说,与牧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是毕生的追求。(完)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聚焦助行业强主体 上海发布稳增长“22条” 我国秋粮收获面积超3.73亿亩 进度达28.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