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题:良法多打粮良种种好粮——安徽秋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水金辰、姜刚
金秋九月,又到了水稻收获季节。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刘墩村,村民桑丰仓是村里较早将稻谷收回家的人。记者近日见到他时,他正用一把木锨,不停地在蛇皮袋上推拉翻扬,让稻谷中多余的水分快速蒸发。
“今年水稻基本没有虫害,品质还不错。”桑丰仓说,他今年种的水稻主要用作口粮,生长期间遇到高温,田里的虫害降低不少。由于地处圩区,取水相对便利,农技人员指导他给田里灌深水,水稻亩产达900斤左右。
“这个收成来之不易啊!”看着眼前金灿灿的稻谷,桑丰仓感慨万千。
放眼江淮大地,一大批种粮人通过良种良法配合,努力多打粮、种好粮。
9月22日,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弱,芜湖市无为市种粮大户洪方翠的380亩中籼稻基本完成收割。他说,收割上来的稻谷直接送往当地稻米加工基地,烘干后就现场售卖。
“亩产约1200斤,与往年基本持平。这多亏了镇里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洪方翠说,按照他们的指导,高温天气下,通过在农田中留深水和循环跑水的方式,确保了水稻生长少受旱,另外多次增施叶面肥,也增强了水稻抗旱耐高温效果。
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助理农艺师赵伟伟介绍,无为市约15万亩中籼稻正在收割,65万亩迟熟中稻和晚稻正陆续灌浆,目前长势良好。今年,该局实行1名农技人员包保5名示范户,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及时将病虫害防治、抗旱举措等知识传递给种粮大户,确保更多农业技术能在田间得到推广应用。
在滁州市定远县界牌集镇,种植户张晓宇手握着一张2万多元的账单,盘算着要为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购买农资了。这几日,他把晾晒完的稻谷打包,除了留下部分作为口粮,剩下的2万余斤全部卖给了粮食经纪人。
连续两年亩产约1200斤,今年持续高温干旱之下,产量还能稳定,在种了10多年粮食的张晓宇看来,关键是品种选对了。
张晓宇选择的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科研团队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据承担该品种转化应用的安徽丰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汪华春介绍,节水抗旱稻摆脱了对水的过度依赖,又能保持优质高产特性,今年已在安徽省推广约100万亩。
“我今年就在水稻抽穗灌浆时进行了两次引水润田,相较于周边农户省水至少40%。”张晓宇说,地处江淮分水岭,水资源本就紧张,很适合这样的品种。
秋分时节,“三秋”农忙正当时,节粮减损也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该省今年“三秋”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240万台套,要求各地指导农机手在作业过程中规范操作,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成熟度等情况,及时对农机具进行调整,提高机收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