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微博发布长文,解读近期猴痘疫情走势等,以下为全文:
9月16日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后,大家对于猴痘疫情走势、预防方法等非常关心。现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介绍如下。
1。近期猴痘疫情趋势
欧美报告猴痘病例数最多的几个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巴西等,在今年5月相继报告本国“首例”猴痘病例后,都出现了后续的病例数不断增加,继而快速上升的流行形势。中国大陆是否会出现类似于欧美国家当初的猴痘疫情发展趋势呢?
中国大陆出现这种疫情现象的可能极小!
首先,欧美国家报告的“首例”猴痘病例,病人没有近期去过猴痘传统流行区的旅行历史。也就是说,这些国家报告的“首例”猴痘病例,应该是在当地感染的,他们并非当地的“首例”猴痘病例,疫情已经在当地隐匿流行了一段时间。而中国大陆报告的“首例”病例,由境外入境,在新冠防控隔离观察期间发现,有明确的从猴痘疫情国家或地区旅行的历史,非本地传播感染。
其次,中国大陆尚无本地传播的猴痘感染者,疫情主要由境外输入,新冠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在阻止猴痘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卫生组织把全球的猴痘疫情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全球总体定级为中等风险,其中,欧洲和美洲两个区域为高风险,非洲和东地中海及东南亚三个区域为中等风险,中国大陆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属于低风险。随着美洲和欧洲两个高风险区域的猴痘疫情下降,给中国大陆外防输入减轻了压力。
尽管近期中国大陆不会发生猴痘流行,但出现零星病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2。欧美国家猴痘防疫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以欧美国家为主要受害国的猴痘疫情,在经历两个多月的快速增长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种下降,不是猴痘流行的自然现象,而是人为干预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方面干预措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猴痘为全球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猴痘疫情上升的国家拉响了警报,也给猴痘疫情的主要受害人群敲响了警钟,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使得大家对猴痘疫情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些对于病人的早诊断、早发现和及时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受到猴痘疫情威胁的主要受害群体,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也自觉采取行动,减少猴痘传播危险行为的发生。这些都对减少了猴痘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预防疫苗的精准使用。目前尚无猴痘病毒研制的针对性疫苗,但预防天花的疫苗能有效预防猴痘感染,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13年就批准了天花疫苗在适应症方面增加了预防猴痘的作用。欧美猴痘疫情严重国家采取了以猴痘病例为中心、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疫苗接种的预防方式,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3。猴痘预防
(1)传入载体:中国大陆境内尚无猴痘病毒,将由感染的人或动物从境外传入,才有可能造成本地猴痘的传播流行。从猴痘由欧美几个主要国家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扩散的现象来看,人作为病毒载体实现跨洲/跨国/跨地区传播的风险最大。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大陆后续可能出现的零星病例,也将是由人作为载体传入。
(2)传染源:从境外猴痘流行地区来华的外国人或归国人员,是潜在的传染源,尤其是来自猴痘流行地区的主要受害人群或与主要受害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来华超过猴痘最长潜伏期21天的外国人以及归国人员,没有传播猴痘的风险。
感染猴痘并出现临床症状,特别是在外露皮肤表面,如脸面和手,有红疹等显性症状的猴痘病例,他们作为猴痘传染源的作用非常有限,要么在来华启程前被发现,要么在入境时被发现,或者在新冠防控隔离期间被发现,很难造成入境后的社会传播。
最有可能把猴痘病毒带入境内的传染源,是那些处于潜伏期(特别是超过7天)的猴痘病毒感染者,或者无症状的猴痘病毒感染者。
(3)早期本地传播的两种场景:发生本地猴痘病毒传播最有可能的场景,将类似于欧美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由来境外猴痘流行区来华的外国人或归国人员,他们是猴痘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与境内性取向相似、生活方式相似的人,发生造成猴痘传播的亲密肌肤接触而引发传播;第二种情景是来华或归国人员,他们是猴痘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庭生活日常接触中造成家庭成员的感染。
(4)物体表面污染传播:只有在猴痘疫情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造成人们通过接触污染的门把手、座便器等传播。目前,中国大陆尚无社区传播,物体表面没有受到猴痘病毒污染。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依然很重要。做好手卫生,可以预防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以预防猴痘传播;注意使用公用座便器卫生,即可预防皮肤性传染病,也可预防猴痘。因此,培养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将对预防猴痘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