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牛教授的个人介绍。截图来自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官网
最近,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教授在社交媒体刷屏了。
他就是来自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的胡金牛教授。胡教授在学院官网的个人介绍里这样写道,“研究生课程原子核结构(经常因为选课人少而停课)、奇异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实验比较少,可以随便忽悠)、机器学习在原子核结构中的应用(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实都是为了生存^ _ ^)。”
一份“自带吐槽”的个人介绍,出现在一位教授身上,让人忍不住想笑,又感觉出几分可爱的“凡尔赛”。这样的“幽默而率性”,非但没有消解学术的严肃性,反而以破圈效应,给相关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更多关注。
胡教授因个人介绍登上热搜后,网友们还发现同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陈璟,他给自己主页加了背景音乐,上面写道,“教授应该拿不到诺奖,所以只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物理漂亮、数学简单的那种)”。
可爱又不失幽默的教授们,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是因为他们颠覆了学术、教授等给公众的刻板印象。人们往往认为,深耕学术的教授们置身象牙塔内,钻研于书本之间,埋头于课题之中,不苟言笑地生活在人间烟火气之外。
但是,学术严肃而骨感,生活却是丰富而饱满的。类似于胡金牛教授这般随性与坦诚的表达,跟其教授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萌”,也无形中拉近了普通人与学术精英的距离,让网友们乐在其中。
▲胡金牛教授个人介绍页面。截图来自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官网
不是所有的教授都是公众人物,但他们却承担着同样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倘若有人担心教授身上这种“反差萌”不利于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那必定是多虑了。
这种“反差萌”透露出一种举重若轻的风度,高水平的专业成就和虚怀若谷的谦逊姿态则是其支撑。从胡金牛教授的简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原子核物理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这样的专业硬实力显然是经得起考验的。
“自嘲”是一种谦逊的表达。大学之所以能成为大学,不是因为大学里有大楼,而是因为大学里有大师。网友们对胡金牛教授的个人介绍所表达出的赞许和认可,实际上也是对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接地气的大学教授的期待。
越是包容性强的学术环境,越有利于真才实学的学者发展,他们可以在保留自身个性,不用磨平自己棱角。在其官网让教授们自由撰写、发布各具个性的个人介绍,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也体现了这种可贵的自由与包容。
近年来,刷屏的学者不止胡金牛教授一人。从幽默风趣的个人表达,到接地气的授课方式以及师生互动,公众和学生们都期待有更多具有亲和力的老师。
当学者们走出实验室,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公共视野,当“高冷”的学术研究,被胡金牛教授们带上人间烟火气,相关学术知识必然因贴近世俗生活,而更具传播竞争力,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撰稿/秋晗(媒体人)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