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正义网北京9月11日电(见习记者杨景茹)当前,人类生活与互联网空间日益融为一体,互联网在推动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风险与挑战。9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网络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近年来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情况。
网络犯罪案件总量逐年递增,呈现八方面特点
“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受理各类网络犯罪捕诉案件2221件5571人,案件总量呈逐年快速递增态势。”朝阳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胡静介绍,该院受理案件中,计算机及新型网络犯罪占案件总数的29.8%,尤其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件,自2020年全国开展“断卡”行动以来,持续呈激增态势。
《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朝阳区检察院共受理计算机及新型网络犯罪案件661件1083人。涉案人员共同犯罪比例较高的同时,总体呈现出“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特征,且犯罪嫌疑人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约占受案总人数的85.96%,无业人员占比达到77.20%。
胡静介绍,目前网络犯罪案件呈现八方面特点:一是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其黑产链条迭代更新;二是数字经济新业态衍生的负面效应显著增强;三是网络技术加剧涉民生领域犯罪危害性;四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手段呈现新样态;五是网络洗钱助推违法犯罪活动发展蔓延;六是涉黄、涉赌产业借助网络“优化升级”;七是涉平台数据安全类犯罪引发多重风险;八是网络曝光隐私成伤人利器、勒索筹码。
《白皮书》还指出,针对数字经济新业态伴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对行业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更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法律法规配置,丰富监管手段,并畅通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强化“互联网+监管”理念,做好源头防范。
探索建立专业化办案机制,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朝阳区是首都对外交往的窗口区,数字经济新业态形式多样。2021年6月,朝阳区检察院在北京市检察院的统一部署下,成立网络检察办公室,探索实行网络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统一履行,更好地服务和保障辖区网络生态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办案能力,朝阳区检察院总结办案经验,探索建立了网络犯罪案件“六个必须”办理机制——典型、新型网络犯罪案件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业务专家、骨干人才专组或牵头办理;专项打击类案件必须经检察官联席会讨论,集中把关,统一证据标准;核心电子证据、功能性鉴定等的审查必须申请专业同步辅助审查;必须与鉴定人、网络技术方面的侦查人员直接沟通;必须做好同步引导侦查和及时自行补证,注意全流程追赃挽损;必须深挖上下游犯罪线索及网络安全问题漏洞,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依托“六个必须”机制,朝阳区检察院在“断卡”“净网”“剑网”“清朗”等专项打击治理活动中,成功办理了北京市首批打击“两卡”专项行动系列案件、市首例非法爬取直播平台数据案、市首例非法获取医院内网“统方”数据案、市打击网络倒卖医院号源专项案件、“冰锋·2022平安冬奥”专项行动案件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型网络犯罪案件。
针对网络犯罪案件电子数据存在“海量”“隐藏”“多维”“新型”等难点,该院积极引入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机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协助进行证据审查,协助破解电子数据审查难题。如邵某某等3人诈骗案中,成功通过声纹鉴定及串码比对等方式认定关键事实;王某某等14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中,通过协助审查50余部电子设备数据,认定各被告人之间的犯罪链及层级关系、参与程度、违法所得数额及主观明知情况,成功对该物联网卡黑产团伙实现了全链条打击。
深度融入网络空间治理,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网络安全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安全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守护。《白皮书》显示,目前,朝阳区检察院已与公安机关、法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新型及重大疑难复杂网络犯罪案件,探索制定类案审查工作指引,协同联动,打通网络风险防控关键节点,形成司法防控合力。
同时,该院加强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协作,主动参与各级法律法规公开征求意见活动及相关工作会议,推动完善网络犯罪相关政策法规。
“我院将持续加大对网络犯罪黑灰产业链的打击力度,积极延伸网络检察职能,推进网络空间社会源头治理。”胡静表示。
据介绍,朝阳区检察院已与辖区网络安全企业就建立检企互通、技术咨询、取证绿色通道等机制进行沟通交流,探索与数字经济重点区域及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协助指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并通过参与、跟进、融入式监督,推进检察履职由“惩”入“治”,提升法律监督的社会效果。
记者注意到,针对办案中凸显出的部分网络和数据安全漏洞、问题隐患等情况,朝阳区检察院积极发挥检察建议的能动作用,实施精准法律监督。2021年以来,仅基于自行发现的网络空间治理漏洞,该院已向互联网企业,部分通信持牌企业、行政机关、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多家银行等共制发检察建议54份,全部获得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