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避免“晕针”的新冠疫苗会有多受投资者欢迎?
今日(9月5日),康希诺(SH688185,股价128.85元,市值318.84亿元)开盘11.51%的涨幅说明一切。就在前一天,公司发布了吸入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被纳入紧急使用的公告。
这款疫苗与已经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的注射用新冠疫苗“克威莎”同属一款疫苗,是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腔吸入的方式完成接种。
尽管临床数据显示该疫苗的价效比较高,但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饱和,产品的销售能为康希诺拉动多少业绩尚不可知。
而疫苗专家陶黎纳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之前,口腔吸入的接种方式没有大规模应用过,在接种实施方面可能需要有个摸索过程。
截至午间收盘,康希诺股价上涨9.43%,报141元/股。
同样的配方用量少、效价高,
接种实施尚待探索
去年11月,康希诺官网发布“康希诺生物吸入式新冠疫苗亮相海南健博会”新闻稿,对该疫苗的接种方式和作用机理均作出详细说明。
从接种方式看,吸入式新冠疫苗首先需要雾化,雾化完成后第一时间交给接种者。接种者雾化吸入方法依次为呼出肺部气体,含住杯口、10秒内吸完杯中气体,憋住呼吸5秒。这一接种姿势此前曾被网友评论为很像喝奶茶。
康希诺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接种方式。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从作用机理看,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感染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而入侵机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建立良好的黏膜免疫可在新冠病毒侵入组织之前将其杀灭,保护机体组织免受损伤。研究结果显示,吸入型新冠疫苗在黏膜局部产生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早、效价高且维持时间更长。
9月4日,疫苗专家陶黎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并做进一步补充称,肌肉注射型新冠疫苗能在血液里产生中和病毒的IgG抗体,但通常不被认为会产生中和病毒的黏膜IgA抗体。而吸入式疫苗则被认为能够同时产生这两种抗体。在病毒刚粘附到呼吸道表面且入侵人体的病毒量还很少的时候,少量黏膜IgA抗体就能完全中和病毒,实现期望的预防感染效果。
那吸入式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的效果如何?
去年10月,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官朱涛曾公开表示,以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异源序贯加强,可诱导极高水平的IgG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中和抗体水平较免疫上升250~300倍,相较第三针使用灭活疫苗同源加强更有优势。
据今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克威莎雾优剂量仅为肌注剂型的1/5,用其序贯加强有长达6个月的抗体持久性和安全性,且6个月后的抗体水平仍高于同源加强峰值水平。
吸入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异源序贯加强免疫持久性研究结果。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康希诺疫苗”
9月4日,对于商业化计划、市场预期等更多信息,康希诺方面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公司公告和新闻稿为准。
新冠疫苗接种率日趋饱和,
市场空间有待观察
陶黎纳认为,注射类疫苗的预防效果很可能已经达到了“天花板”,即便是mRNA疫苗的预防感染效果也不够好,能产生黏膜免疫的疫苗,或许能够在预防感染方面有所突破,为疫情控制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而除了口腔吸入,鼻腔吸入的新冠疫苗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目前,万泰生物(SH603392,股价129.59元,市值1174亿元)、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鼻腔吸入式新冠疫苗产品。
其中,万泰生物与香港大学、厦门大学合作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已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公司定增方案预计鼻喷疫苗产业基地投资总额约10亿元,计划于2023年建设完毕,产能可达2.4亿剂/年。
而据央广网去年4月报道,康希诺董事长宇学峰曾表示公司新冠疫苗产能正逐渐放量,以单针疫苗5亿剂的年产能为基数,若按照吸入用药需要20%的用量保守估计,则吸入用新冠疫苗未来的年产能可能达到25亿剂。
值得注意的是,据华安证券9月研报梳理,与往年相比,2022年上半年疫苗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增速下降,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刨除疫情反复的物流、交通的影响,新冠疫苗整体接种量较2021年大幅下滑(虽然上半年有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是主要原因。
以康希诺为例,受益于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其2021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实现爆炸式增长,公司成为科创板首个成功“摘U”的生物科技公司。
今年2月,康希诺注射式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获批可用于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但对业绩拉动作用较小。由于国内新冠疫苗接种率接近饱和,公司2022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69.45%,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98.69%。
因此,吸入式新冠疫苗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公司业绩仍是未知数。目前,康希诺并未公布产品价格、商业化计划等信息,而据万泰生物公司披露,鼻喷疫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首款产品新冠鼻喷疫苗上市后的测算销售价格为50元/支(含税)。
陶黎纳认为,吸入式新冠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注射疫苗,但实际的保护效果还有待观察。之前,口腔吸入的接种方式没有大规模应用过,在接种实施方面可能需要有个摸索过程。
与此同时,新冠疫苗的商业故事还在继续。据西南证券8月研报梳理,截至8月26日已有国内7家企业的新冠疫苗可在国内销售,但还有二十多款在研疫苗等待冲刺。
9月1日晚,沃森生物(SZ300142,股价44.00元,市值704.87亿元)公告,由复旦大学、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沃森生物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S蛋白嵌合体)”获得批准进入临床。
(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林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