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 中建集团匠心打造大湾区文化名片

日期:07-04
香港匠心王勇

7月3日,由中建集团旗下中海集团承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66件国家一级文物,为观众讲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科技赋能匠心打造大湾区文化名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三面环海,占地约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中海集团全面深入应用BIM技术,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从图纸、工厂生产、现场施工方案模拟、进度计划模拟、施工检验等方面指导工程开展,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准度。

对于珍藏国宝的博物馆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恒温恒湿、防风抗灾、安保防盗都不可或缺,项目工程团队通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系统予以保障,调校了超过8000个阀门、1224个风嘴,实现馆内空调温度控制精度在±2℃,湿度控制精度在±5%相对湿度。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整体外形借鉴中国传统器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呈现出方鼎的独特造型,营造出一种稳定而厚重的历史感。为满足建筑设计需求,项目外墙大量使用倾斜清水混凝土结构,倾斜度高达1:3,外墙清水混凝土面积多达1.1万平方米。在结构上,外墙面采取大悬臂的四层悬挑结构,最大悬臂长度为14.6米,由厚达100毫米的型钢构件组成,单个构件可重达12吨。

为呈现出流光溢彩、行云流水的外墙效果,装饰出“顶虚底实”的建筑造型,外墙表面安装了4022件饰面铝板,中海项目团队对每一件铝板的支架都进行精细化调整,最大化缩小误差影响。

精准建造高质量呈现设计蓝图

建筑师匠心独运,构思出呼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博物馆蓝图。建设者全力以赴,利用先进科技,精准建造这座造型独特、工艺精致的建筑物。

“经历五波疫情的冲击,但没因疫情停工一天。”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负责人王勇表示,高峰期现场单日施工人员达1400人,累计施工人次超过70万。团队力求将所有工作做到最好,以保证博物馆完美地开幕。

经历潜心设计期和攻坚克难的建设期,这座承载着京港文化连接的崭新博物馆,而今如期矗立在西九文化区的西边尽头。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师严迅奇的构想中,这栋建筑物犹如一件散发着中国古代气色的大型雕塑品。整体建筑为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结构。外墙的轮廓、肌理和朝向布局,让其吸收不同季节和角度的太阳光后,明显地呈现出不同视觉效果。

在王勇眼中,落实此项目的难点在于:造型独特,工艺要求极高,机电系统复杂,工期紧凑。“外观结构是倾斜的,尤其在东面,最高的斜度达到了一比三。”他介绍说,这里有4层悬臂结构,最大的悬臂长度达14.6米,施工采用组合结构的方法,所有钢结构的总用工量接近480吨。

建筑外墙外挂着米金色的4022件带孔铝板。“从不同距离、角度去欣赏和感受,让人联想到故宫建筑。”王勇说,每件铝板的大小、尺寸、弯曲程度不一,要求设计、生产等每一步都要有极高的精准度。团队初期曾制定10款不同模型进行抗风分析和设计优化,施工图纸历时半年完成,共有超过9万份。到现场安装铝板,误差要控制在3毫米内。“这是很小的误差。”

严迅奇希望博物馆内部的空间布局可以引领和鼓励访客去探索,于是参照紫禁城中轴空间平面递进的局部,垂直设计了层层递进的3个中庭,每个中庭由波浪形、仿如琉璃瓦的天花板连接起来。

“这是馆内最有特色、最有效果的地方。”王勇讲解道,曲面造型的金属天花板与外墙的颜色相呼应,使用BIM(建筑信息模拟)技术生产加工,内有大量机电设备。中庭的地板和墙身以天然石材为主,墙身有白色石膏装饰条,防潮能力很高,能调节馆内湿度。

博物馆的9个展厅也是施工交付的重点。为方便后续布展,王勇带领团队在整体工程竣工前,提前完成了展厅的交付。“展厅要有恒温恒湿的空调设备和系统,消防设备和隔音的要求也非常高。”王勇透露,馆内采用了基本是香港最高级别的消防系统,在主要摆放展品的储藏室内,有大量惰性气体,一旦出现火情,展品能获得最好的保护。

严迅奇认为博物馆建筑最重要的特质在于提供有吸引力的参观体验,逛完让人感觉身心舒畅与精神自由。在他看来,博物馆本身也会将文化气息散发出去,令周围区域更有活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文化区内其他建筑物之间隔着公园,每个建筑物都可通过公园进行时空对话。

“这座博物馆会永久存在于香港一个最有地标性的位置上。”王勇为参建这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将高质量按时完成建造工作当成一种使命。见证了这栋建筑物诞生全过程的他说:“我们参与了历史。”

【责任编辑:王莉】

海上风电开发添利器 “乌东德”号和“白鹤滩”号同日投运和下水 31省区市新增本土“41+33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