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6月28日电题:一个蓄滞洪区农业县的种粮观察
新华社记者冯维健
盛夏时节,风吹麦香,遍地金黄。如今,全国冬小麦大面积机收基本结束,看着收回的麦子堆满粮仓,56岁的河北献县张村乡北张村村民郭三合开心地笑了。
郭三合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2000多亩麦田已全部收割完成,收获了200多万斤小麦。然而,处在献县泛区中心地带的北张村,过去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粮食产量并不高。
献县泛区位于滹沱河与滏阳河的夹角地带,2004年,献县泛区被列入国家重点蓄滞洪区。
“在过去,因为连年水患,这里每年只能种一季麦,种好了一亩地能产200斤,种不好颗粒无收,村民完全靠天吃饭。”郭三合说,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大伙对粮食有深厚的感情。
在郭三合心里,一直有个“高产梦”,而圆梦的底气来自泛区的变化。
据献县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李宗伦介绍,改革开放后,滹沱河流域全力治理水患。在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献县先后新建扬水站19座、穿堤涵洞3处,既能分洪蓄水,又能有效进行农田灌溉。
随着生产条件改善,泛区农业发展走上一条“快车道”。2019年,这里的48个村全部脱贫,搞起规模化种植和土地流转。郭三合的承包田,从几十亩扩大到2000多亩。
丰收时节,看着眼前200多万斤小麦,郭三合想为国家供粮。他将精选的10万多斤优种分给乡亲们,其余数百万斤粮食全部运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90后”返乡大学生赵正传与郭三合不谋而合。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他去年回乡创业,在献县西刘庄村承包了630亩农田。
“家里开了23年农资店,全家人对农业都有感情。”虽是种粮新手,但赵正传通过甄选小麦优种,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科学管理,今年麦收后两次测产都达到亩产1400斤。
承包农田的第一季收获,赵正传将粮食全部交给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随即转向玉米优种的种植,准备再做一次示范。
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明华表示,今年,沧州献县泛区共种植小麦4万多亩,全部实现优种种植,可为国家供粮1万多吨。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