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日期:06-25

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

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文化遗产传承千年记忆

古老的大运河蜿蜒曲折近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

千百年来,运河沿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存,2014年6月,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发布。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代王维珍的诗句这样描绘运河北上情景。当时,随漕船上京的人在几十里外船上看到高高的燃灯塔顶后,就知道通州到了、京城已近。

这是北京市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和燃灯塔(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这是北京市通州区的西海子公园和燃灯塔(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张奭月介绍,2020年6月,燃灯塔所在“三庙一塔”景区进行了改造提升,景区内文物得到全面修缮保护,文庙部分历史格局重塑,景区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大幅提升。

这是2021年10月12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百狮园生态修复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是2021年10月12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百狮园生态修复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历史上,古运河也曾泛滥成灾,位于河北省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康熙年间,连镇谢氏乡绅捐资,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浆,加灰土、泥土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为了再现谢家坝历史风貌,当地对大坝主体进行了修缮加固,为此用了百余袋糯米、数以千计的木楔。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利用,如今,大运河沿线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博物馆或展厅,出版书籍,举办活动,让运河文化遗产“讲述”历史。

走进河北沧州博物馆“大运河北——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展”展厅,眼前仿佛铺陈开一幅悠远的大运河历史画卷:序厅、千秋运河、至珍千里、御河流畔、缘于运河、申遗之路……在这里,大运河曲折蜿蜒,融汇着历史和文化音符。

这是5月24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畔正在修建的南川楼、朗吟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这是5月24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畔正在修建的南川楼、朗吟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看得见运河历史,留得住城市记忆’。”沧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玮说,通过采用艺术化的设计理念,将互动体验与实物展示相结合,“大运河北”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6月17日,市民在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畔堤顶路骑行。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6月17日,市民在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畔堤顶路骑行。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治污植绿修复生态

历史上的大运河滋润了两岸土地,养育了众多百姓。明清时期,古沧州运河帆樯林立,船只穿梭,客商往来,不分昼夜。明朝嘉靖、万历时期,泊头“通两京津要,夹河居者万余家,军民杂处,商贾辐辏”,成为沿河名镇。

这是5月26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运河“五季”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这是5月26日拍摄的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运河“五季”公园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如今,运河两岸呈现出人河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我小时候就搭爸爸的货船来杭州,到过拱宸桥,那个时候这里都是棚户区,碎石路,水很黑,气味很重,河岸上还有许多管道把污水排到运河里。”杭州水上巴士服务员宋菲菲说。

这是5月28日拍摄的经过浙江杭州塘栖古镇的京杭大运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这是5月28日拍摄的经过浙江杭州塘栖古镇的京杭大运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2011年,她来到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工作。少年时见到的棚户区,如今已改造成杭州著名的桥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粉墙黛瓦,绿树成荫,一派江南水乡古民居的风貌。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拓宽清淤、生态重构、水质监测等措施,让北运河逐渐从一条排水河变成生态河,大量水鸟于此栖息聚集。

“2021年以来,通州区野生鸟类监测点共监测到迁徙候鸟近50万只,仅北运河就记录到鸟类近200种,每年超过20万只次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其中还有大天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鹳等‘稀客’。”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李扬说。

随着大运河生态环境改善,两岸人家的生活也有了可喜变化。

前门上桥逛街,后门洗菜下船,倚窗晾衣养花,靠岸下棋喝茶……华灯初上,江苏无锡南长街的水乡风景美不胜收。乘船前往清名桥,一路风景、一河璀璨,这里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胜地。

在河北沧州市区,清晨时分,绿意盎然的运河公园迎来了“打卡”的市民。有的悠闲散步,有的驻足拍照,不时有健走队喊着欢快的口号从身边经过。沿河堤一路向南,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百狮园、运河公园……水蜿蜒,路逶迤,景连绵,人们乐享其中。

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一河碧水激发经济活力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如今,大运河正给两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大运河航运水平得到很大提升。6月24日,随着来自北京通州、河北香河的游船沿北运河航道相向驶过进出北京的门户船闸,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水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袁永军表示,这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现了跨省际航道,第一次出现了跨省际水上旅游运输。

 5月27日,游客在浙江杭州桥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5月27日,游客在浙江杭州桥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浙江省嘉兴市依托运河优势大力发展航运业,2021年,内河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94万标箱。

“水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是一种绿色的交通运输方式。”嘉兴市港航局原副局长何建春说。

与此同时,运河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这是5月27日拍摄的行驶在大运河杭州段的货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这是5月27日拍摄的行驶在大运河杭州段的货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去年开馆不久,每天1万个预约名额,往往开放几分钟就被约满,成为古城扬州新的热门地标。

这是2021年6月16日拍摄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这是2021年6月16日拍摄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4月11日,江苏省印发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预计到 2025年,江苏将沿运河建成1至2个彰显大运河文化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2个左右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以运河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运河两岸经济结构正悄然变身。

这是5月2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拍摄的建设中的小河公园,该公园由一处工业遗存小河油库改造而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这是5月2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拍摄的建设中的小河公园,该公园由一处工业遗存小河油库改造而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暖风轻,麦浪香,粮画小镇姑娘忙……”坐落于运河之畔的河北省馆陶县粮画小镇寿东村以“粮食画”闻名,全村有120余人从事粮食画制作。寿东村党支部书记张付仁说,寿东村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增收,从业村民年均收入近2.5万元。

以粮画小镇为龙头,馆陶县建设了一批“小而特”“富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他们将大运河文化等融入乡村旅游中,不断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杭州,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一些工业遗存摇身成为博物馆、文创园区。曾经的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经过厂房改造变身为创意产业园,入驻文创企业110家。

这是2020年11月4日拍摄的位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京杭大运河戴村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这是2020年11月4日拍摄的位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京杭大运河戴村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服装设计师郑碧红在产业园开了一个工作室从事旗袍和礼服定制,她说:“丝绸和运河密不可分,我在产业园十多年,就是希望通过耳濡目染,寻找创作灵感。”

纵贯南北的一河碧水,正在助力两岸百姓“致富之舟”扬帆奋进,奔向幸福生活。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4月28日,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碧水汤汤润两岸——大运河再现新生机

文字记者:李凤双、范世辉、王民、蒋芳、冯源、张骁

视频记者:张硕、夏子麟、张骁、王怿文、李涛、林凯

海报设计:段媛媛

新媒体编辑:王晶晶

责任编辑:刘鹏林

关停整改!北京海淀区通报27家未落实疫情防控责任企业 山东2名干部主动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