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黄码父女“袭警”背后 对就医权应开绿灯

日期:06-24
丹东市疫情警察袭警新冠肺炎

(图片来源:东方IC)

(图片来源:东方IC)

言咏/文丹东公安机关6月22日发布了一则警情通报,称一对父女开车往返一交通卡口时,因其健康码显示为黄码先后两次闯卡被执勤民警依法拦停,女子拒不配合遵守防疫规定与民警争执,过程中父亲上前打击民警面部。前者因阻碍执行职务予以行政拘留十日,后者因涉嫌袭警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通告回应的是一则视频。视频中这对“黄码”父女开车就医,女儿持有社区的通行证和核酸阴性证明,仍遭警察阻拦。双方争执过程中发生冲突,女儿倒地,父亲随后打了警察一巴掌。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这对父女,而不是以防疫为由拦阻他们的警察。父女的闯关、袭警行为当然不被鼓励,争执过程中情绪也有些冲动,但舆论更多是予以理解。这是因为从曝光的视频看,警察阻拦的是民众就医权,“带父就医被拦”足以激起民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三年以来,为了防疫,人们让渡了很多本来天经地义的权利——持核酸阴性证明方可乘坐公共交通和进入公共场所;配合疾控要求接受流调、足不出户或集体转运;健康宝被弹窗时按要求做核酸,哪怕只是被大数据误扫,根本就没去过风险场所。但是,当看病就医受阻时,这触及了人心的底线,也击溃了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感。

丹东出具的警情通报,只提父女不配合遵守防疫规定和袭警,而不提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可以说是回避了冲突的焦点,因而也无法平息争议。根据视频内容,丹东这对父女,按要求向社区申报并得到了许可,社区通行证上清晰印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请沿路卡口给与放行”,此种情况下为何不予放行?警察有权否定社区的证明吗?如果可以,多头管理是否给民众带来不便?另外,卫健委有明确的指导规范,要求各地设立“黄码医院”,对封控区或隔离点的患者如何就医也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按理说,黄码甚至红码人员,就医渠道都应该是通畅的,不应当发生这样的警民冲突,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有其他隐情?丹东有必要提供更多信息,以客观完整的事实回应舆论的质疑。

更进一步,国家卫健委不止一次强调,任何理由都不能阻碍求医看病,任何医疗部门都不得借疫情防控的要求拒收病人。但为什么求医受阻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有的出不了社区,有的卡在了路上,有的到了医院进不去。老百姓需要一种“确定性”——即便所在社区被封控了,即便所在城市静默了,就医权依然可以得到制度保障,而不是依赖社区、门卫通人情一点,官员、医院有担当点。

人们还担忧权力边界的模糊以及它可能导致的权力的膨胀。对于私权利来说,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公权力来说,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但在疫情之下,这样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了,一些地方政府在防疫政策上随意层层加码,政策越加码,人民让渡的法定权利就越多。实际上,任何地方在推行防疫政策时,都应当保持克制,把对私权利的影响降至最低,也避免公权力的膨胀。丹东振兴区在省级的“辽事通健康码”之外,又单独推出了区级健康码“振兴码”,居民如果不绑定此码,出行极为不便。这就是给老百姓平添麻烦的层层加码。前不久发生的郑州储户红码事件,涉及对防疫政策的滥用,是一种更为恶劣的权力膨胀。

只有当地方官员、基层干部、执法人员理解了老百姓只是暂时让渡一些法定权利,他们在推行政策或者处理纷争时才会多一份谦逊,多一份尊重,也多一点人情和温暖。互动方式的不同有时会带来结果的不同。一个执法者,当遇到黄码父女就医这样的情景,是以政策为由强横阻拦,还是诚意沟通,尽力在政策范围内帮助他们达成就医目的?公安部今年4月30日曾发文要求,要坚持宽严相济,持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其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强化现场理性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语言和执法行为,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新的矛盾。

丹东这座边境城市,已经因为疫情原因封控了两个月。长时间的封控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困顿,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压力,设身处地,可以想见。这也是为何丹东父女的遭遇让我们如此共情。同样经历了两个月封控的上海,也曾经出现过就医难引发的矛盾,甚至还发生了护士周燕妮之死的悲剧。后来,上海规定凭社区发放的通行证就医,交警或其他任何人都无权阻拦。如何对最基本的就医权亮绿灯,如何平衡防疫与民生,如何限定并守住权力的边界,依然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已至少5名感染者关联一购物中心,含多名工作人员!北京近期累计390人感染 辽宁丹东: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