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9个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猴痘确诊病例1600多例和疑似病例近1500例。39个国家中包括7个猴痘流行国家和32个疫情新出现的国家。报告死亡病例72例,全部在非洲。
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表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6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猴痘不是大规模流行的疾病,所以各国有一定的疫苗储备即可。不需要像预防新冠那样,全人群大规模接种。
传播途径有哪些?
猴痘可通过飞沫传播,专家: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指南》指出,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因此得名“猴痘”,但猴子其实是被“冤枉”的,只是中间宿主。
常荣山强调,猴痘多数由流行国家的动物传人发生,此次有无西非旅行史的人感染,因此引起重视,但人传人相对少,传染条件比较高。
在传播途径上,《指南》表示,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则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对于飞沫传播的问题,邵一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猴痘病毒并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对于性传播的可能性,邵一鸣解释称,目前非流行国家的社区传播主要在男同性恋者中出现,更多是一种巧合,因为性行为本身构成密切接触,并不是该病经过性接触才能传播。它的传播形式没有变化,跟过去是一样的。
“痘病毒的病灶在皮肤,因此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比如碰到患者皮肤破损的汁液。”邵一鸣强调。
常荣山则提到,患者皮肤会出痘和结痂,因此像天花一样,需要注意衣物和毛巾等造成的传播。
常荣山认为,猴痘的基本传播数R0小于1,很难大规模流行开来,因为只有长时间的亲密接触才能传播,比如2米距离以内不戴口罩地长时间面对面接触。R0即从未出现过这种疾病的人群当中一个人传给几个人。此外,猴痘的症状比较明显,早期症状像流感,而出现皮疹,即可观察到“长痘”,因此容易发现。
猴痘是天花的“近亲”,两者同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但常荣山强调,猴痘致病性相对较低,目前来看传染性也比较弱,与天花在这方面存在天壤之别。
该如何预防?
中疾控专家:不需要像预防新冠那样,全人群大规模接种
易感人群方面,《指南》提到,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常荣山表示,历史研究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有85%左右的有效性。我国1982年后停止天花疫苗接种。天花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是终生的,这表明40岁以上人群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6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于本月23日召开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会议,评估目前在全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世卫组织评估的猴痘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级别为中等。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可以发布的全球最高级别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1月底,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今,世卫组织共宣布过6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新冠疫情、刚果埃博拉疫情、寨卡疫情、西非埃博拉疫情、脊髓灰质炎疫情,和H1N1流感。
世卫组织还在当天发布了使用天花疫苗预防猴痘的临时指南。指南强调,大规模接种不需要,也不推荐。控制猴痘的暴发将主要依靠公共卫生措施,包括监测、接触者追踪、隔离和病患救治。
一些国家拥有旧版天花疫苗的战略储备,但世卫组织暂不建议将这些第一代疫苗用于猴痘,因为它们不符合现在的安全和制造标准。更新、更安全的第二、第三代天花疫苗,其中部分可能对猴痘有用,其中一款已被批准用于猴痘。
据悉,丹麦疫苗制造商Bavarian Nordic开发的天花和猴痘疫苗于2013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并于201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是欧美唯一获批的猴痘疫苗。
当地时间6月14日,欧盟宣布订购约11万剂猴痘疫苗。此前,美国在5月发现本土首例猴痘病例后,向其订购了价值1.19亿美元的数百万剂该疫苗,后又追加订购。
现在,中国已印发了《指南》,那么,就目前形势来看,猴痘可能对我国造成威胁吗?我们需要猴痘疫苗吗?
对此,邵一鸣表示,猴痘不是今天才有,已经几十年了,我国离疫区很远,加上入境隔离政策,因此风险很小。欧美跟非洲交流比较多,而这次的非流行国家的报告病例主要在西欧。
常荣山持相同观点。他进一步强调,我国40岁以上人群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无需过度忧虑。
邵一鸣表示,猴痘不是大规模流行的疾病,所以各国有一定的疫苗储备即可。此外,不需要像预防新冠那样,全人群大规模接种。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吴阳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