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统计,6月6日至14日,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东部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低2℃至4℃。6月11日至13日,华北多地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介绍,持续的气温偏低和频发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其成因都与东北冷涡密切相关。
据统计,截至6月14日,今年已出现14个东北冷涡,6月6日以来已出现2个。
今年东北冷涡比较活跃
从体感上来说,近日北京天气比较凉爽,在一天当中的早晚时段,甚至能感受到凉意。南郊观象台观测到,6月6日以来,北京最高气温为23℃至29℃,最低气温为16℃至22℃,较历史同期偏低。据中央气象台统计,6月6日至14日,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东部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低2℃至4℃。
同时,6月11日至13日,华北多地出现了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尤其在12日傍晚至夜间、13日午后至夜间,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先后出现剧烈的风雹天气,并伴有短时强降水,河南局地还出现了弱龙卷风天气。
持续的气温偏低和频发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其成因都与东北冷涡密切相关。
杨舒楠介绍,冷涡,即冷性低涡,是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一种中心温度低于四周的低涡,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冷空气的聚集地,东北冷涡的主体位于东北地区。
东北冷涡一年四季都会出现,5月至8月是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尤以6月前后最为活跃。今年的东北冷涡比较活跃,截至6月14日,已出现14个东北冷涡,其中,6月6日以来已出现2个。
此次冷涡带来的强对流天气影响趋于结束
东北冷涡是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带来的天气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反复性和不对称性等特点,破坏力强。它既可以带来低温冷害(主要是冬半年)、持续阴雨洪涝、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又可以缓解夏日的高温,带来湛蓝的天空,降水还可以缓和旱情。
夏季大气低层温度较高、水汽较多,如遇到冷空气,更容易产生对流性天气。因此在夏季,东北冷涡带来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会引发大风、暴雨、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且局地性特征明显。
由于尺度较大,东北冷涡行动缓慢,常会在一个地方盘旋2天至5天或更长时间,最长可达10余天。杨舒楠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东北冷涡的主体在东北,但它会将冷空气“甩”出来,不仅影响东北,还会影响华北、黄淮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表示,目前北方此次强对流天气仍处在过程中,伴随此次冷涡系统主体的东移,影响将趋于结束,15日会有短暂的间歇。他提醒,在冷涡系统的持续影响下,华北、东北、黄淮等地还将多风雹天气活动,公众需要持续加强对预报预警的关注。田间播种作业还需特别注意防雷、防风、防雹。
新京报记者王景曦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