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会谈进行了四个半小时,由于事先没有宣布,这个消息让国际舆论感到有些“突然”,也增添了对中美关系缓和向好的期待。
中方新闻稿用“坦诚、深入、建设性”三个词来总结这次沟通和交流,白宫简短的通稿也用了意思相近的三个词:“坦诚、实质性、富有成效”。双方都强调了中美保持沟通渠道顺畅是必要和有益的。美方还透露未来几个月可能有“更多潜在的会晤”。舆论迅速地注意到,这些信息都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希望看到,美国能用更多实际行动来兑现、证明它对中国做出的表态和承诺,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样常常言行不一,令人失望。
杨洁篪在会晤中指出,美方应端正对华战略认知,作出正确抉择,把拜登总统的“四不一无意”表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同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近一段时间的几乎所有中美高层会谈,中方都重申了这一态度。这正是当前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的关键之所在。什么时候,中方不需要再说这段话了,那中美关系大概就真的转圜了。
在“杨沙会”之前,中美防长刚在新加坡举行了面对面的会晤。有美媒就此评论称,从最新迹象来看,“中美竞争的烈度降了几档”。的确,中美关系不能再恶化下去了,必须尽快止跌回稳。美国“以台制华”的操弄,使得中美走向摊牌的风险客观增加,减少误解误判、妥善管控分歧成为两国迫切的现实需要。但这仅仅是中美和平共处要守住的底线。
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外溢负面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引发了越来越普遍的担忧。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日前警告,中美经济“脱钩”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将甚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基辛格、尼尔·弗格森等美西方知名人士近期也都呼吁美国政府“缓和对华关系”。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对华全方位遏制打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更不可能压服中国。美国国内的问题一样也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严重。这些情况都值得华盛顿深思。
应该说,拜登从上任之初就有调整对华政策、改善两国关系的权力和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一再地被挥霍。尽管如此,中方始终认为,稳定的、建设性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中美,而且有利于世界。美国改善对华政策的最大阻碍之一,是美国一些政治精英放不下傲慢与偏见。在我们看来,中美关系要“缓和”,必须建立在对彼此核心利益尊重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是美方一再表现出来的那样,一边疯狂打压中国、一边指望中国“配合”。美方这种极端自利的想法过去没有实现过,未来也不可能实现。
在任何情况下,对话总比对抗好,交流总比封闭强。但经验也告诉我们,对美国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换句话说,用一些漂亮话对中国搞“战略迷惑”,除了会被中国人列入诚信“黑名单”外,是不会起什么好作用的。处理好中美关系,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从来言出必行;而落实“四不一无意”表态,也希望美方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