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的竞争。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冲击、新一轮科技竞争全面展开的当下,一座城市能否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中先行一步,将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能级和竞争的态势。也正因为如此,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在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中,将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摆在了首位。
而要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最核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回溯青岛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座城市一次次的向上跃迁,总是与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优秀企业的异军突起相伴随。工业化之初“上青天”格局的奠定,离不开纺织企业的独领风骚;改革开放初期“学上海、赶大连”城市不断进位争先,则与“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品牌企业崛起互为表里;步入新时代,城市经济总量历史性地突破1.4万亿元,与此相应的是市场主体创纪录地突破200万……
回到当下的语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让经济承压,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如庞大的经济体量、超大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等等。依靠这种韧性,中国经济列车保持了稳健运行。不过我们更要看到,这种可贵的韧性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企业主体地位的不断彰显,而这些韧性要在未来抵御风险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成为推动经济穿越周期的主要支撑,说到底还是要靠企业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要敢于“弯道超车”。应该承认,当下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让很多企业觉得困顿和不安,但是随着产业变革加剧,我们同样拥有着“弯道超车”的宝贵机遇。就在不久前的5月28日,海尔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通过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认定,实现了中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标准层面的一次“逆袭”。因此,只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就一定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直接占据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形成高端、高新、高效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要有“链”式思维。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方式是以产业链为基础,企业一定要在产业链上寻找定位、发挥作用。根据自身特点,青岛确立了24条重点打造的产业链,这24条产业链就是青岛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青岛的龙头、骨干企业要当好“链主”,要积极吸引集聚更多产业链项目和要素,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模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要发挥国家级创新中心的作用,加大研发投入,聚力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动力源泉。同时,“链主”企业在聚焦主业保持定力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发展新经济,加强产业创新,科学布局新兴产业,不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有为政府要积极作为。有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离不开政府对优良发展环境的营造。也正因为如此,青岛的决策层以“链长”的身份更直接、更深入地参与到24条产业链的打造之中。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切实抓好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快享。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各类要素保障,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企业家成长的沃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挑战严峻、机遇空前。惟有奋斗、实干,我们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不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