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12日电(记者张海磊)从1999年与石头结缘到如今的23年里,安岳石刻技艺传承人邓永佳至少雕刻了四五百尊造像,一些作品卖到上万元,甚至远销国外。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资阳市,现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窟经文40余万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安岳石刻被认为具有“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的重要价值,安岳石刻传统工艺也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邓永佳在雕刻作品。(受访者供图)
学习石刻,要先会认工具。邓永佳介绍,手锤、錾子、扁子、墨斗、弯尺、直尺等将近三十种工具,用法各不相同。其次,需要了解各种岩石的属性、质地、横竖截面等。
打粗坯,再精雕细雕、最后打磨抛光……随着无数次“叮叮叮”的敲击声响起,一块普通的石头在邓永佳手里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雕刻于北宋时期的紫竹观音造像是安岳石刻的代表之作。与常见的直立、端坐的观音不同,这尊造像左脚悬于台外,右脚跷起,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态,因其造型独特,成了当地“网红”。
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毗卢洞的紫竹观音造像。新华社记者张海磊摄
这一尊造像也给邓永佳提供了雕刻的灵感来源。“它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造像的设计和雕刻技术让人着迷,我想试着临摹、雕刻出来。”他说。
这一雕,就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2007年,邓永佳雕刻的第一个微缩版“紫竹观音”就获得了“首届四川优秀旅游商品”称号。
其制作过程并不简单。首先,造像穿着华丽,飘逸的彩带,行云流水般的长裙,再加璎珞点缀,集圆雕、镂雕、浮雕等工艺于一体;其次,造像三米高,但雕刻出来往往要缩小至二三十厘米,给工艺带来极大挑战。另外,安岳石刻造像的一大特色是世俗化凸显,捕捉造像的微表情,并精准表达出来,也考验着石刻艺人。
邓永佳在雕刻作品。(受访者供图)
观摩是邓永佳的诀窍。虽然有图片可看,但和绘画比,石刻造像是三维的。通过视频、到现场看,他逐渐将不同角度的细微之处熟记于心。“作品体现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观察的时候也在揣摩匠人的内心世界。”邓永佳说。
在学习石刻的过程中,磨破皮、打到手指都是常有的事。由于工作环境灰尘大,帽子、口罩、手套是邓永佳的常用装备。雕刻的时候,师傅先做一半,他再做一半,然后两边对照找差距。邓永佳认为,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才能达到出师并独自承接石雕业务的水平。
如今,安岳这些悬崖峭壁上的瑰宝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资阳和重庆大足正依托石刻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邓永佳也深刻感受到两地石刻艺人间的技术交流更加频繁。
“不能让石刻技艺在我们手里断代,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