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快跑。”近日,某生鲜电商平台的一名管培生在社交平台爆料,自己每天要做12小时以上的体力活,无午休,无加班费,工作内容包括卸货、杀鱼、抓虾、拿螃蟹、活剥牛蛙等。该平台回应《新京报》称,可能在机制的成熟度和经验积累方面有所欠缺,对一些管培生情绪未及时感知并予以抚慰。
近年来,管培生的确呈现出“通货膨胀”的趋势。《半月谈》就曾报道:部分企业只是将管培生当作一种噱头,“只管招不管培”,把管培生视为“填坑”工。一些不规范的企业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管培生的名义虚假招聘,引应届生跳坑。
理想的管培生制度,是企业为进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招聘高潜力人才,然后安排其在公司各部门轮岗,从而对公司整体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工作内容有初步了解。最终,根据管培生的自身兴趣和综合表现进行定岗。
由于管培生薪酬待遇起点较高、职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还能够接受更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因此受到不少应届毕业生的追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管培生甚至被视为是直达管理层的捷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管培生制度也有利于实现科学的人才梯度建设,避免“后继无人”。
然而,近些年,管培生日渐成为一种被滥用的招聘概念。一些企业在招聘启事中写得天花乱坠,给求职者留下“岗位很高大上”“会被重点培养”等美好印象,其实只把管培生视为廉价的“打杂工”。有的企业还会灌输鸡汤,要求管培生不断加班。这样一来,感受不到企业的尊重和善待,每天深陷机械枯燥工作的年轻人,必然会产生一种被忽悠、没有成长空间的失望感受。
长此以往,不仅曾经充满憧憬的管培生会及时止损、用脚投票,那些擅长“反向背调公司”的求职者也会接收到过来人的“劝退信号”,把滥用管培生概念的企业拉入求职黑名单。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口碑,必然会因此下滑。
这种短视的用人观念,事实上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管培生的噱头,却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和成长体系,岗位很难长期留得住人。人员流动性强,会增加不必要的招聘和培训成本,也会让员工形成一种“临时心态”,不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凝聚力和踏实做事的风气。有报道就指出,由于工作强度大、留不住人,部门领导会预判管培生任职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不会对他们太上心。不被重视的管培生,自然就会更加人心思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用人单位如果有意招揽和培养优秀人才,就应该拿出真招,构建科学的选拔和管理体系,而不是随意“放养”,把管培生视为“补位劳动力”。在招聘环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合理确定管培生岗位,科学甄选高潜力人才。若是一味大招大揽,动不动就给每个岗位贴上管培生的标签,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在管理环节,用人单位是否用心、真诚,员工也会有最真切的体会。不管是确立专门的职业导师、安排高管授课,还是立足长期规划的轮岗和系统性培训,都能让管培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诚意,继而增强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管培生概念被滥用背后,还隐藏着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的风险。比如,要求管培生“全年无休,随时待命”等规定,不过是打着“魔鬼训练”的幌子,堂而皇之地侵害劳动者的合法休息权。对此,劳动监察部门还需及时介入,切实保障职场新人的合法权益。
管培生作为一项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背后应当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作为支撑。“有名无实”的管培生招聘,不仅耽误职场新人的发展前程,也坏了用人单位自身的口碑。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1日 08版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