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5月30日电(记者夏宾)教育部近日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碳中和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为主题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20期学术会议近日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就新型碳中和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双碳”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与平台构建,以及“双碳”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首先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入手,分析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不单是科学问题,更是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将推动一系列广泛而深刻变革。中国之前的高能耗快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因此需要教育从不同维度推动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推动落实碳中和教育发展方面,刘燕华指出,需要从四个维度开展相关工作。一是通过相关立法让碳中和教育有法可依;二是在行政层面提升各级领导对达成“双碳”目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三是在经济层面调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动力和能力;四是在道德层面加强全社会达成碳中和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推行碳中和教育应当聚焦在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他指出,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比重仍然非常高。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在206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到能源消费的80%以上,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以脱碳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在技术创新方面,只有加大教育和研发的力度,才能够在风光发电和储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推动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
在潘家华看来,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技术挑战,更需要从适应气候治理、气候金融、碳市场、碳核算等方面探索全方位解决方案。在碳中和教育中设计针对气候变化的完整教学体系、教案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做到有条不紊地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推动碳中和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无论是教材、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大纲,都要突出绿色的理念,健全相关的标准体系。在基础教育中推动中小学生形成正确消费理念,养成绿色的消费模式。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赵忠秀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指出目前的碳中和教育还不足以推动中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此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工学、理学、农学等学科教育中,缺乏推动碳中和目标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教育部出台的这个工作方案非常及时。在各个学科的科研方面,应当加强向新能源储能、氢能以及碳普及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投入,并且要积极谋划传统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升级改造,推动设置交叉学科研究。
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元丰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教育,不仅仅是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设立几个相关的学科,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整体理念的变革。高等教育不应当是任务型的人才培养,而应该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进行教育发展方向性的变化,教育理念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
王元丰称,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高等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气候素养,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与“双碳”相关的交叉学科,推动高等教育方法根据需求进行产学研体制机制的变革,并推动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国际合作。(完)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