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卫冕尤伯杯,国羽女队收获了什么?

日期:05-14
陈雨菲尤伯杯国羽中国队陈清晨

资料图:国羽女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国羽女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岳川)在14日结束的2022尤伯杯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决赛中,国羽女队2:3不敌韩国,无缘再度捧起象征着女子团体最高荣誉的尤伯杯。

韩国队在半决赛中3:0零封实力强劲的日本队,获得了与中国队竞争冠军的机会。这一结果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反映出韩国队当下的出色状态。

决赛中,虽然国羽女队凭借陈雨菲和何冰娇的胜利两度取得领先,但韩国队利用双打中的优势不断施压。特别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陈清晨/贾一凡在轻松赢得首局的情况下,爆冷被李绍希/申昇瓒逆转,这一结果同样出乎预料。

陈雨菲在比赛中图片来源:东方IC

陈雨菲在比赛中图片来源:东方IC

在黄东萍/李汶妹0:2不敌金慧贞/孔熙容后,比赛进入第三单打的决胜场。亚锦赛冠军王祉怡在压力中登场,但她的整体状态不及申玉静,在比赛大多数时间内处于被动,决胜局更是遭遇8:21的脆败,表现不尽如人意。

对于国羽女队而言,泰国曼谷可算得是一块伤心地。过往19次参加尤伯杯的历程中,中国队仅有一次未能打入决赛,那便是在2018年的曼谷。四年过后,中国队这次挺进决赛,但未能捧起尤伯杯。

无缘卫冕虽多有遗憾,但对于国羽女队而言,此行并非一无所获。

决赛结果

决赛结果

决赛之前,中国队在本届尤伯杯中展现出极强统治力。小组赛阶段,中国队以5:0的相同比分先后战胜了澳大利亚、西班牙与中国台北;淘汰赛中,中国队又接连零封印度尼西亚、泰国。这客观说明,中国队仍是团体冠军最有力的竞争者,球队自身不能丢失信心。

决赛不敌韩国队,双打丢掉两分尤为可惜。不过对于实力有目共睹的陈清晨/贾一凡而言,这只是一场失利,不必过多联想。其实各种赛前预测,总习惯于将陈清晨/贾一凡这一分直接纳入到中国队麾下,这也让她们在赛场上背负了更多。相比而言,哪对组合更有实力成为女队稳定的二双选择,这或许是教练组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料图为陈清晨/贾一凡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为陈清晨/贾一凡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这场决赛,陈雨菲、何冰娇和王祉怡也应各有收获,特别是陈雨菲和王祉怡。

四年前的尤伯杯半决赛,年仅20岁的陈雨菲不敌泰国名将因达农,最终只得目送对手晋级。四年过后,又是曼谷。不同的是,如今陈雨菲的荣誉室内已经拥有了奥运金牌。

作为东京奥运会冠军,在如今这支国羽队伍中,陈雨菲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但24岁的她,职业生涯中仍会面临许多挑战。

奥运金牌象征着运动生涯的巅峰,然而巅峰过后,难免会经历低谷。用陈雨菲自己的话来说,她在最低谷的时候迎来了这届尤伯杯。

陈雨菲在比赛中图片来源:东方IC

陈雨菲在比赛中图片来源:东方IC

“这半年发生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感觉自己身处黑暗,找不到出路。”对于陈雨菲而言,过去这段时光很是艰难,她的身体和训练节奏始终难以步入正轨,竞技状态起起伏伏。

面对眼前的诸多困难和国外跃跃欲试的一众好手,陈雨菲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再坚持一下,要再勇敢一点。

“最后一战,再黑暗我也要去寻找自己的光。”这是陈雨菲对于这场尤伯杯决赛的期许。

一场约两个小时的鏖战,决胜局一度落后多达8分的陈雨菲挽救3个赛点,终于击败了韩国一单安洗莹,为中国队拿下第一分。她不仅兑现了自己赛前的承诺,也展现了国羽女队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正处于沮丧中的中国队而言,这种精神是队伍急需的。

资料图:王祉怡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王祉怡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新科亚锦赛冠军,王祉怡本有机会一锤定音。但在与申玉静的这场对决中,她打得不够释放,没有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整场比赛,申玉静只凭两个字便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对角。局面被动的情况下,王祉怡球路缺乏变化,主动进攻较少,节奏一直被对手掌控,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团体赛毕竟不同于单项赛,球员在场上所背负的是整支队伍胜利与否的压力。正如陈清晨赛后所说,团体赛的魅力就在于心态的把控。谁能更好消化这种压力,更好调动出训练中的真实水平,谁就会在比赛中占据主动。相信本场比赛过后,王祉怡对此会有深刻体会,同时也会经历不一样的成长。

资料图为何冰娇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为何冰娇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虽然未能捧起尤伯杯,但这支队伍的未来依旧光明。相比于国羽男队有些青黄不接的现状,女队阵容不仅实力顶尖,年龄构成也很合适。陈雨菲、何冰娇、陈清晨、贾一凡、黄东萍等主力均正值当打之年,还能挑多年大梁。这趟曼谷之行,也会让王祉怡等年轻选手收获成长。

对于国羽女队而言,来日方长。积极总结得失,不虚此行就好。(完)

责任编辑:张玉

文旅部:一旦出现疫情,涉疫各省区市要立即全面排查滞留游客 上海高龄新冠死亡病例仅1.3%接种疫苗 重症救治任务依然艰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