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意见》要求“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示范区的创新有哪些新的成果呢?
楼上科学家、楼下企业家,深圳趟路科研成果转化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入驻这里的创业团队只需要缴纳低廉的租金,就能享受开放共享的专业设备,还有明亮宽敞的办公场地,以及装修完毕的实验室。
作为一家刚刚成立不久的生物科技公司,节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
这个为温威军解囊相助的创新中心,是在深圳市与光明区两级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牵头建立。这里聚集了全球合成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初创企业。
易啸所在的团队比温威军入驻更早,他使用的流式细胞分选仪,一秒钟可以检查一万个细胞,而如果靠人工筛选细胞,一人一天最多不过几百个细胞。这里免费使用的仪器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创新中心,易啸发现,加速的不仅是研发进度,还有成果转化。在这里,楼上是科学家团队的实验室,楼下是企业的办公空间,这样的格局,让“穿白大褂”的易啸与“穿衬衫”的企业家在一栋楼里交流技术、了解市场需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易啸便找到了技术落地的新方向。
在光明科学城,这条“科研-转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被形象地称为“沿途下蛋”。
勇闯科技“无人区”的深圳正加速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0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实施。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中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完善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深圳的目标是未来5年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一流,不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距离创新中心2公里外,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正在建设中。这个将于2023年底建成使用的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合成生物大设施。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当这个学科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商业资本通常不会介入。而勇闯创新“无人区”,正是深圳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精神特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称,土建的投入如果把园区砍一半的话在14亿左右,合成生物硬件的投入接近8亿。
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5.46%,超出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水平。政府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积极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到此的生物创新技术企业呈几何倍数飞速发展。
半小时观察:科技创新,先行示范的最亮底色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科技创新“无人区”进发,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深圳强基础、筑平台、谋攻关、活体制、聚人才、拓外延,不断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清晰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深圳正在书写的,是新时代创新勃发的春天故事。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