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在某市书店童书区走访发现,一本《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的明显位置上。翻开书本,“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堪称“带毒童书”。
“郭巨埋儿”出自元代人编写的《二十四孝》。故事称,一名叫郭巨的人家贫,无粮奉养母亲,便要活埋自己的孩子,以防其“分母之食”。鲁迅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二十四孝图》中直言对这则故事的“反感”,并吐露自己的“童年阴影”——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把孩子当成随意处置的私产,对鲜活生命毫不尊重,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孝”,也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然而,类似“封建余孽”的思维并没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消失,仍须对宣传此类糟粕行为保持警惕。
糟粕仍在“上架”,背后利益作祟是重要诱因。近年来,一些封建糟粕“借尸还魂”,公然出现在童书里、儿童兴趣班中。某些机构把“愚忠愚孝”包装成“国学”,骗得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业内人士直言,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拿来主义”最省事,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儿“新读物”。
同时,综观当下童书市场,题材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不少少儿畅销书是从国外引进的翻译本,而取材于我国文化背景、契合时代精神又符合儿童阅读兴趣的童书偏少。是缺少这样的故事吗?不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涌现出众多中华好少年、好儿童,流传着无数生动感人的修身故事、励志传奇。优选其中适合孩子兴趣的写入儿童读物,岂不是一件好事?
童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父母培养孩子的一把“标尺”。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要坚决把“封建糟粕”彻底赶出童书市场,让真正健康有益的书香陪伴金色童年。
来源:王井怀、刘惟真/“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