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日期:04-2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在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携手走过20年合作历程之际,4月28日下午,双方新一轮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方式隆重举行。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副执行主任索尼娅·莱顿-科内(Sonja Leighton-Kone),环境规划署科学司司长刘健、科学司创新和发展部主任Brennan VanDyke,环境规划署生态司代表及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生态系统综合处主任Kerstin Stendahl,环境规划署经济司高级项目管理官员盛馥来,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负责人Pierre Henri Boileau,环境规划署科学司高级项目官员Thierry De Oliveira,环境规划署生态司项目管理官员Mahesh Pradhan,环境规划署亚太办环境审查区域协调人张金华,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以及环境规划署科学司、生态司、经济司、教育处、亚太办、北京办公室等代表。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夏应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以及学校职能部处和学院负责人出席活动,副校长娄永琪主持签约仪式。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索尼娅·莱顿-科内、毛丽娟、陈杰分别致辞。陈杰与索尼娅·莱顿-科内共同签署《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备忘录》。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索尼娅·莱顿-科内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致力于通过严谨专业的科学研究,推动气候行动和环境政策制定,而与同济大学的伙伴关系正是其在中国及亚太地区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作迎来20周年之际,双方共同掀开合作新篇章,携手将合作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希望双方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在全球环境展望、气候变化、循环经济等全球重大问题上展开深入合作,服务可持续发展议程。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毛丽娟表示,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希望同济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国际化特色,持续深化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交流与合作,引领带动国内外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相关合作,为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陈杰表示,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指导下,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的关心和支持下,同济大学持续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责任浸润到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工作中,以实际行动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双方于2002年共同创办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在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化人才、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高质量科学研究、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性事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与世界各国高校携手,继续深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传播,培养全球环境治理人才和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同济大学共同签署《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合作协议》。2007年,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署校级框架合作协议。此后,双方于2012年和2016年续签框架合作协议,并于2020年签署“同济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伙伴计划”专项协议。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中国经验”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回望20年合作历程,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果可圈可点。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济大学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着力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亟需的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议题的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特别是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留下了鲜明的同济印记。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组建跨学科双聘教授科研团队,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交叉学科智库策源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组建起一支来自校内20多个学院的跨学科责任教授科研团队,以“双聘用、多交叉”的方式,围绕绿色城市与人居环境、水资源管理、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绿色设计、生物多样性、循环经济、绿色交通等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聚焦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出版了《生态系统管理视角下的非洲城市水资源管理报告》《绿色校园手册》《首都机场—绿色机场专项规划》《包容性绿色经济政策与实践》《绿色微行动手册》《全球环境展望6》(亚太青年版)《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等33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告和教材。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联合国环境署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交叉学科智库高地和策源地。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部分成果报告图(上左一《中国-联合国环境署-非洲环境合作项目——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上左二《绿色的山、蓝色的城市、非洲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方法》、上左三《全球环境展望6-亚太青年版》、下左一《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国际良好实践原则》《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

创新合作模式,巩固拓展“局校合作、校企合作“。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科技,推进同济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气象局共同建设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立足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探索跨学科合作攻关途径,围绕城市气候变化应对的关键问题,协同攻关辐射华东地区,在“城市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城市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城市气候变化应对”三大方面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实验室将继续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协同发展。同时,与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科思创-同济可持续发展教席“,共同推动中国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育、学术研究与合作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首批已完成24个研究项目并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论文。

推进能力建设和技术转移,服务全球治理及南南合作。学院围绕非洲水资源和水环境、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议题,先后承担非洲社区废水处理和利用示范、非洲典型国家水资源利用技术合作开发应用与示范、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与水环境治理战略、流域低碳可持续基础建设等项目,分别与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合作伙伴签订安全水供应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将适用的水处理技术推广到非洲国家。基于技术转移开展的能力建设项目,惠及了亚非拉数万人。位于北非和东非地区的多个饮用水示范工程,受益人口超过2000万人,极大改善了当地饮用水的质量。

20年!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

非洲水厂规划图

负责人表示,面向新征程,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南南合作,以产出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为目标,深入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治理、化学品和废物、资源效率等领域高水平交流,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勇毅前行。

浙江杭州启动48小时一次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辽宁大连:取消离连须提供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要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