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别样的2022年春天
宁静的杏林园内有一群人
他们坚守育人“主阵地”
担负科研“守护者”
陪伴关爱着学子们
主动作为,驻守岗位
同心战“疫”,筑牢防线
微光成炬,众志成城
感谢一路有你!
自4月10日起,学校实施静态管理,在校师生“足不出户”,三餐由学校“送餐上门”。5000余名在校师生,一日三餐准点配送是当务之急。为了让每位师生都能按时准点吃上热乎的饭菜,学校后勤保障处招募了留校值守的教职工志愿者参与送餐。
每天晨光熹微,食堂窗口内却已忙碌不停。今天的早餐是馒头、豆浆……学生食堂数个窗口一起开工,打包全部在校师生的早餐要近2个小时,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则更长。在此期间,参与配送的教职工志愿者陆续到岗,按防疫要求穿上隔离服后,开始根据清单分餐配餐。
“昨天大雨,大家都忙到很晚,我再不来我怕临时换不出老师。”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关运峰老师是刚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新人”,在14日第一次参与送餐前,他在凌晨零点才结束实验室的加液氮工作,尽管组长已经帮他请假,但他还是按时出现在食堂参与配送。
博士以细胞生物学研究为主的他,博士后进站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目前集中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相关机制,同时负责实验室的学生和仪器设备等管理工作。像他这样的“博后送餐员”在教职工志愿者队伍中并不少。
今天是侯茂奇老师的第5次送餐,来自中药研究所的他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研究方向的博士后,但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送餐志愿者小组成员。每次送餐,装有60份左右的盒饭的保温箱,他和伙伴们要运50-70箱;从食堂到转运车、再从转运车到楼宇,一天下来,光送餐就要6小时。但为了能减轻送餐的压力,让学生们尽快就餐,他还是坚持参加志愿服务。对此,不善言辞的他笑着说,“能做的不多,只是希望尽自己所能尽一份力。”
创新中药研究院的付建国老师主要从事中药活性分子的合成与修饰方向研究,这次封校期间,这位党员青年教师主动请缨,参与志愿服务,搬货运餐义不容辞。这些科研工作者穿上防护服就化身为学生的专属“送餐员”,当配餐志愿服务结束后,便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匆匆用餐后,继续一天忙碌的日常科研工作。
每到饭点,校园内都能看到一辆黑色小轿车在主干道远志大道上走走停停,从学生事务中心、教职工宿舍、体育馆,再到实验动物中心、六号楼、实验室、行政楼……为了解决校内教职员工的配餐问题,体育部苏小峰老师决定用自己的私家车来给大家送餐。
“教师在校内的布点多、战线分散,开车送餐最快,按点就餐,能让老师们有更好体能和精神面貌投入到抗疫及教学当中去!”教羽毛球的苏老师回答得十分“战术”。一天三餐,他与搭班老师一道将热菜热饭送到每个取餐点,几天下来,到了时间,老师们便翘首以盼那辆黑色小轿车,苏老师也会发一些暖心的用餐提醒,让大家在用餐的同时暖胃也暖心。
“请求支援!”
“我做完核酸就来……”
“我可以来……”
“马上到……”
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句话在教职工志愿者服务队中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每当缺少人手请求支援,总有老师放下手中的工作,挺身而出。
20余幢园区公寓楼,教师志愿者们两两搭班,将饭菜送到每栋宿舍楼下,由宿管阿姨和学生志愿者确认接收,再配送上楼。对于封控楼栋,则将配餐放到指定地点,无接触取餐后分发。
装载一日三餐的保温盒需要两位男老师才能抬起,从食堂搬送至转运车,送到指定地点后又再抬至送餐点。一盒又一盒、一车又一车,第二天一早两臂胳膊的酸爽会让人感到“人间清醒”,手掌、鞋底的水泡也开始刷存在感……虽然辛苦疲惫,甚至感到体力透支,但老师们都很欣慰,因为确保学生的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他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只希望能尽早阻击疫情,能为战“疫”出力,让校园早日恢复生机活力。杏林春暖,让我们一起守护,我们共同的家。
彩蛋:今天中餐的橙子,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