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日期:04-02
上海市

19时

3月31日19时,一场冷雨给上海添上几分寒意。苏州河畔中远两湾城第二居民区党总书记邵建萍放下盒饭,声音嘶哑地给志愿者打电话:“封控前,请大家各就各位。”

今年3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上海本土疫情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持续攀升,截至3月31日,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3万例,疫情防控面临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为了尽快遏制疫情蔓延,在国家专家组的指导下,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范围、以黄浦江为界、分两批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力争以最快速度、用较小代价,彻底排查感染源,全力切断传播链。

28日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地区近千万人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迅速展开。4月1日3时起,上海黄浦江以西地区,将进入全面封控,开始核酸筛查,涉及人口约1600万人。这在上海历史上从未有过。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3月31日,在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社区干部(右)在培训志愿者,为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做准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上海,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向看不见的敌人发起总攻。

中远两湾城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居民小区之一,共有居民11500多户,居民数量超过4万人。这个小区位于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由于面积大、人口多,一个小区共有4个居委会。二居委会的活动室,沿墙堆着被褥,地上摆满蔬菜。这批蔬菜是爱心企业捐赠的,将优先保证小区的39号楼,邵建萍说:“此前这一居民楼有阳性病例,已经封闭管理4天时间了。对于即将开始的全面封控管理,他们没有机会‘抢菜’,对蔬菜需求更迫切。待会儿,还会有街道统一配发的蔬菜。”

一棵白菜、两个土豆、一捆芹菜、半颗花菜……街道下沉基层的三名干部麻利地将蔬菜进行分类包装,物业管理人员开来两辆三轮摩托车,将蔬菜从居委会运往39号楼。楼门口已拉上隔离线,志愿者已经穿上防护服,邵建萍拿出随身携带的扩音器:“大家排好队,依次拿,明天还会有新的蔬菜送过来,大家不要着急……”

志愿者将把这些蔬菜,一一送到居民门口。邵建萍说,关键时刻,多亏了这些志愿者!偌大的中远两湾城,能做到忙而不乱,靠的是每个楼栋“110”,即1个楼长加10个志愿者。这次封控前,志愿者报名踊跃,一些楼栋甚至是“140”“150”,用邵建萍的话来说:“抢志愿者名额,比抢菜还难。”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3月31日晚,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建萍在联系安排送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雨变小了,时有时无,夜灯下,有人在小区遛狗,有人在夜跑,志愿者则在紧急开会、培训。许越是华东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也是中远两湾城35号楼栋居民,她在楼栋党员志愿者会议上领取了防护服,将在4月1日承担组织大家核酸检测的任务,“上海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她遇到了困难,作为一名党员,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我应该为她出一份力。”

20时

20时,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新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伟栋开始冒雨“巡街”,封控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目前只需查漏补缺。周伟栋对辖区情况如数家珍:居民区大致分为三个片区:云海苑是商品房小区,出租率在40%左右,港澳台和外籍较多,老人相对较少,常住人口在290人左右;润康邨片块是老居民区,大约700人,出租率30%,老人260多人;新成大楼是一栋“楼龄”近百年的老建筑,共有350人左右,出租率约50%,老年人约50%。

底数明了,才能知道怎么干活、重点在哪儿。周伟栋说,三个块区里,重点要放在润康邨、新城大楼这两个老旧社区,因为老年人多。4月1日上午就要测核酸,老年人没手机怎么办?“健康云”二维码打不开怎么办?对此,新成居委会采取了一个“最笨”的办法:用社区干部的手机为老人登记注册,然后一个个截屏、打印出来,注上姓名,待到检测之时,人手一张纸,保证不出错。“确保老人不掉队,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3月31日,在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社区和街道干部为封控楼栋居民送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他走在路上,不时与经过的居民互相打招呼。“书记侬好!我有两台车,有急救需求,如果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你随时找我!”一位“爷叔”年纪的居民满脸认真地对他说。

21时

21时,外滩,江风料峭,灯光璀璨,拥有百年历史的外滩建筑群与30年间拔地而起的陆家嘴金融城交相辉映,只是不再有昔日人头攒动的场景。

于淼和两个朋友盘桓江畔,凝视对岸。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楼顶,反复滚动着一行字幕:“上海加油,我们的心在一起。”于淼来上海八年了,做投资。他特地选择这个时刻来外滩,不仅仅是因为人少,更多是想见证上海的一个历史时刻。

在于淼看来,上海经济繁荣,充满机遇,是年轻人向往的城市,很多人带着梦想而来,也在上海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对这座城市感情深厚。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很多人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不过大家对上海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我们热爱的那个上海,一定会回来!”

3月31日晚,上海外滩的大屏上显示出“我爱上海”的标语。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3月31日晚,上海外滩的大屏上显示出“我爱上海”的标语。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22时

22时,外滩海关钟楼,铜锤准时撞击铜钟,浑厚洪亮的钟声,响彻浦江两岸,灯光逐渐熄灭,于淼和朋友们仍流连忘返。

外滩、南京路、新天地、徐家汇、五角场、衡山路……曾经热闹非凡的夜上海,行人寥寥无几,从4月1日3时开始,这些地方更将是难见人影。

上海,这座以速度与活力著称的城市,现在不得不慢下来。

但不少人进入了“加速度”。

3月31日晚拍摄的上海市外滩街景。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3月31日晚拍摄的上海市外滩街景。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23时

23时,随着最后一位居民回到家中,宝山公安分局大场派出所民警刘斌心里石头终于落地,“应到尽到,一个都不能少”。为确保浦西地区封控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大场派出所选派20位社区民警于31日18时起入驻辖区17个居委会,与居委会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直到管控期结束。刘斌进驻的是位于场中路3658弄的大场东街居委会。在居委会办公室放下被褥,刘斌匆匆扒了几口盒饭,就拿起居民名册,开始了电话和走访核实。

“前半夜主要是核实居民入住,特别是独居老人、家里有病人的,我都再上门了解清楚,确保联系方式畅通。”刘斌说,“虽然我在社区工作时间长,对居民情况比较熟悉,但今晚还要再次进行排摸确认,东街居委会实有3573人,一个都不能漏了。”他对社区内实有人口进行了反复核查,对40余名尚未返回小区的居民逐一进行电话联系和法律告知,确保封控后的核酸筛查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众多上海民警来说,这是一个极度需要细心、耐心还有爱心的夜晚。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3月31日晚,市民来到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的核酸采样点进行检测。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徐汇分局徐家汇派出所民警赵晖和其他同事趁着夜色,一起对自己管段内的超市、便利店逐一上门做最后的检查、告知:“今晚店里不能住人了,如果您在浦西没有固定住处,街道会帮您安排临时统一住宿。”平时到深夜都熙熙攘攘的徐家汇商圈,此刻分外宁静。

赵晖负责的是上海市中心徐家汇南丹东路、漕溪北路、天钥桥路沿线5个小区4000余名居民的社区警务工作。对于排摸出的沿街店铺留守人员,街道除了安排临时住宿,也将统一安排进行两轮核酸检测。

3月4日以来,赵晖已连续工作二十多天没有回家了,妻子6月预产期,他很是憧憬:“真希望疫情快点过去,能让我在第一时间看着孩子出生。”

零点将至,长宁公安分局天山路派出所民警孙礼钢还在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核对次日的“绿色筛查名单”。孙礼钢负责的纺大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居住了几十位独居老人,不少年近八旬,行动不便,身边又无子女照顾。孙礼钢说:“为了保障好老人们,我和居委会书记商量决定,为独居老人开辟核酸筛查绿色通道,由民警和防疫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核酸检测。”

面对未来4天的小区封控,孙礼钢和居委会为老人们商定了“三个一”措施:社区志愿者与高龄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每天傍晚通一个电话,关心老人身体状况或者生活方面的需求;如有紧急情况,民警第一时间上门回应求助。孙礼钢把自己的手机号码都留给老人们了,“我说这些日子,就把我当成你们的家人,有什么事直接给我打电话。不管是清晨还是半夜,我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而且把铃声调到最大了。”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3月31日晚,在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社区志愿者为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做准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零点

4月1日零点,张旭冬掐着时间走出家门。

张旭冬是松江区广富林街道谷水湾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之前因为在隔离点工作处于N+7+7闭环管理。4月1日零点,正好管控时间已满,而此时离接下来的浦西封控还有3小时,“我得抓紧时间出门,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在家办公总归是隔靴搔痒。”

由于街道转运车的运力已经顶格,居委会一些工作人员索性“带车进组”,“一人一车一证”地保障居民紧急外出就医的需求。

争分夺秒,为确保4月1日早上6点小区核酸检测落实到位,张旭冬和同事、志愿者们又做了一次培训,包括精准到每一名志愿者如何负责楼栋秩序引导、登记、扫码,以及检测点、2米间隔点位排布等。让他特别感动的是,有一名14岁的孩子想当志愿者,让父母帮着报了好几次,但考虑到未满18岁,居委会还是把他先劝了回去。“抗疫离不开每一个人,由衷地感谢每位居民一起抗疫的精神和力量!”张旭冬说。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4月1日凌晨,瑞金医院的护士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协同救治平台查看即将到来的救护车位置。新华社记者袁全摄

1时

1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救中心灯火通明,不时有监测系统的提示声音响起,预报即将到来的救护车的位置。

1点42分,一位急性心梗病人被120急救车送到;1点56分,另一位肝硬化出血病人被送到……

急救刻不容缓,忙而有序。有新冠肺炎感染可能的急救病人会被送到缓冲区病房进行抢救,在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前,医护人员就会穿好防护服等装备开启工作。

护士周玲从3月初就一直留在医院内工作生活,她的先生和儿子目前还在浦东新区的家中封闭管控。“家里人开玩笑说我们是隔江相望。”周玲说,“有时间也会和儿子视频聊聊,他确实很想我,但是更加支持我的工作。”

3月31日晚拍摄的上海市浦西地区九江路。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3月31日晚拍摄的上海市浦西地区九江路。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2时

2时,距离浦西地区封控还有1个小时,上海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处副处长黄晓燕在电脑前忙碌,这又是她与数据为伴的一个不眠之夜。随着浦东地区此轮核酸筛查的结束,疾控中心也做好了无缝衔接新一轮筛查和流调的准备。

3时

3时,浦西地区封控开始。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正在熟睡之中,但还有很多人忙而未眠。

中远两湾城三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恽梅走在熟悉的小区,再一次察看核酸检测点。每个点位,居委会都准备了一个轮椅,及时消毒,接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下楼做核酸检测。她已疲惫不堪,但脑袋仍在高速运转:哪些老人瘫在床上,需要上门?哪些家有上网课的学生,需要错时?她手里还有一份辖区内血透病人名单,何时要做透析、去哪家医院、开哪辆车……

在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工作人员在运输蔬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在上海市中远两湾城小区,工作人员在运输蔬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4时

4时,松江区叮咚买菜辰塔蔬果大仓,上百人在忙着分拣蔬果,大仓负责人胥华成聚精会神地盯着生产线。这里是浦西地区最大的蔬果类分选中心之一,面积2.3万平方米,每天有100万件蔬果从24小时运作的分装线上源源不断地走下来,前往上海西部地区的100多家叮咚买菜前置仓。在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前置仓,这些蔬果被分拣进入一个个口袋,最终,通过骑手们,完成到居民家庭餐桌上的“最后一公里”。

3月以来,胥华成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他所在的大仓开始调整为24小时工作模式,这里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订单需求的同时,还完成了30万份保供套餐的配送。他说,原来大仓的人手是300人左右,目前已经接近600人,几乎是翻了一番。大仓的员工现在几乎都住在闭环的宿舍内,以最大程度实现安全运营,“我们的整体供应稳定,企业还准备了安全库存,以应对额外的突增的需求。”

上海的不眠之夜:迎战“看不见的敌人”

4月1日凌晨,工作人员在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叮咚买菜蔬果大仓内忙碌。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5时

5时,上海杨树浦水厂,杨浦、虹口、静安、普陀、宝山五个区约30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的“源头”。驻守员工李玲、虞震和王忠震已开启各自的“护水”工作。李玲是生产运行工程师。从青草沙原水进入制水生产线,到杀菌消毒、深度处理,她把各项水质指标“盯盯紧”,最终保障出厂水各项指标均达到111项的上海市饮用水新地标。虞震是设备管理员,他把各项设备巡检“抓抓牢”,确保设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王忠震是单位的网络保障员,为了用数字化的方式精细化管理水厂的各项指标平稳运行,他已经在单位封闭管理了两个多星期。

杨树浦水厂已经见证这座城市百年沧桑,为了保障用水,水厂将驻厂职工分为AB两组,两班职工相互轮换,交接零接触,确保疫情封控下最精锐的力量能够当班值守。“70多年前,杨树浦水厂地下党支部带领自来水工人,开展了英勇无畏的‘护厂运动’;现在我们也是一场特殊的‘护厂行动’,同心同向、全力以赴,保障好近300万市民的安全用水!”厂党总支书记张群说。

杨树浦水厂的正门。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杨树浦水厂的正门。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6时

6时,上海以百年从未有过的形态“苏醒”了——街面安静得几乎能听见落叶的声音,偶尔有保障或急救车辆疾驰而过,小区里,“大白”逐渐出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晒自己一早开门发现的“蔬菜大礼包”,有人如此感叹道:“今天可能不是愚人节,而是圣诞节。”

7时

7时,陆家嘴金融城标志性的“三件套”高楼耸立天际,环形天桥上的电子屏交易数字不断跳动。从3月28日起,2万多白领和服务人员24小时值守在金融城的285幢商务楼宇中,保障金融市场的“脉搏”平稳跳动。

陆家嘴金融城楼群。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陆家嘴金融城楼群。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8时

8时,核酸检测全面开始。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岐山居民区,志愿者拿着小喇叭,来到楼栋下,招呼本楼栋的居民下楼:“喊到的,及时下来;没喊到的,在家耐心等待。”居民们陆续来到排队线前,每家每户为一个单元,保持两米距离。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的一家三口,大家淡定有序、不急不乱。

正做核酸检测时,一辆120急救车驶入社区——患者是一位家政服务人员,前一晚肾痛不止,随后由志愿者协助联系送医急救。急救车进出小区顺利通畅,全程由社区志愿者从旁协助,急救流程并未受到小区封控的影响。

年近七旬的社区志愿者霍白是一位老党员,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他说:“相比专业的医护人员,我们对居民来说更加熟悉,让他们在检测过程中感到更放松、更亲切。我们一起努力,困难总会过去!”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曾经面临过不少艰难时刻,但艰难从未击败过上海。打赢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是上海人正在扛起的重大责任。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

东方明珠塔下,一团团樱花开得热烈。疫情终将散去,更明媚的春光定将归来。(记者:肖春飞、杨金志、何欣荣、周琳、杨有宗、袁全、朱翃、周蕊、龚雯、王辰阳、丁汀、陈杰、杨恺)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山东省11市暂停清明节现场祭扫服务 北京发布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不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