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核育轴 筑屏通廊 内通外联 提质惠民

日期:03-28
经济区惠民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聚核育轴 筑屏通廊 内通外联 提质惠民

聚核育轴 筑屏通廊 内通外联 提质惠民

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打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日前,省政府第1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简称《战略规划》),明确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范围:涉及太原市尖草坪区、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古交市、阳曲县6县(市、区),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繁峙县、代县、五台县6县(市、区),共12县(市、区)的部分区域。涉及县(市、区)国土面积共计1.68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年-2025年,远期为2026年-2035年。

总体目标:

更具高效更具亮色

更加集约更具品质

《战略规划》对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总体定位为“五新”:高质量发展新示范、对外开放新通道、生态文化优势转化新标杆、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新典范、跨流域协同治理新样板。

发展总体目标是:

开发格局更具高效。到2025年,“一核双轴多组团”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与京津冀合作交流的平台和通道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全面实现经济区“三年成型、五年成势”。到2035年,“一核双轴多组团”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各大板块实现联动发展、共促共荣,建成全省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重要走廊、中部城市群发展隆起地。

生态人文更具亮色。到2025年,“两屏四廊多区块”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两屏四廊多区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建成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到2025年,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综合交通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到2035年,建成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

人居空间更具品质。到2025年,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四大战略引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

《战略规划》明确了聚核育轴、筑屏通廊、内通外联、提质惠民四大发展战略重点。

聚核:强化中心集聚,加速布局以交通枢纽、文化枢纽、创新枢纽为核心的下一代竞争力,建设太原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忻州成为开放发展前沿城市。

育轴:增强雄忻高铁和108国道发展轴要素集聚能力,推动“一核”与“多组团”、组团内部的资源要素流动,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与城镇化空间布局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筑屏:强化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主体的两大生态屏障带保护。

通廊:以河流水系保护为支撑构建联动区域的生态廊道体系。

内通:全方位拓展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分工合作,建立与山西中部城市群其他县(市、区)和三大城镇圈多层次、多形式对接机制。

外联: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京津冀“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京津冀旅游康养目的地。

提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

惠民: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安全韧性、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

空间格局:

聚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擦亮最美生态底色

《战略规划》提出,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核双轴多组团”的开发格局和维育“两屏四廊多区块”的保护格局,支撑经济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核”是以省会城市太原为核心,引领带动忻州与太原、雄安新区相向发展。

“双轴”是以雄忻高铁、108国道沿线为双主轴,构筑融入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大通道。

“多组团”是打造形成繁峙—代县—五台、忻府—定襄—原平、尖草坪—阳曲古交、杏花岭—迎泽—万柏林4个城镇组团。

“两屏”:即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主体的两大生态屏障带,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构建和巩固区域生态屏障。

“四廊”:即以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和汾河为主体的四条生态廊道,形成联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多区块”:即经济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地,涵盖五台山草甸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雁门关省级草原自然公园等22个自然公园。

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区

《战略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经济区在城市群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构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全省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率先建立互利共赢、联动发展的产业合作机制,率先形成生态、创新、人文有机融合的产业布局。

建设全国一流、开放的太忻科创走廊。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打造太忻科创走廊。以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为极核,在经济区范围内形成以研发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类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为主要空间形式的创新集聚区,实现“研发—中试—量产”板块有序组合,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

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一核两极多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格局,重点聚焦智慧政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医疗保健、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

“一核”即太原城区,致力于打造生态、智慧、高品质的全国现代服务功能区样板。

“两极”即忻府区、阳曲县综合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重点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

“多点”即包括各县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现代物流园等多处特色型服务节点。

建设高能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强化经济区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提档升级与融合发展,推进关联产业的集群建设和高效互动,着力构筑太原产业首脑—忻州落地承载的分工格局,共建京津冀(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区。

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加强文旅资源整体开发利用,加快打造由城镇发展主轴串联形成北起五台山南至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生态文旅走廊,重点发展太原、忻府两大文旅康养集聚片区,完善太原市中心城区和忻州市中心城区两大综合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提升代县和五台山两大旅游集散服务能力,提质旅游康养服务设施,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区。在园区规划建设、吸引入驻上优先支持“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特别对省级、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在用地、用气、用电、创新、融资等方面优先提供支持保障,着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助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加快成为领跑园区经济发展的“先锋者”。

建设面向京津冀“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滹沱河河谷盆地等集中连片的优质稳定耕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依托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五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太原粮食物流园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面向京津冀(雄安新区)“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与产业空间管控。强化经济区各板块产业功能定位引导和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因地制宜引导和约束各板块发展,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推进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存量空间盘活,加快产能和生产模式转换,保障主导产业发展空间。

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战略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加快雄忻高速铁路、集大原高速铁路、太原铁路枢纽东环阳曲西太原南段高速铁路、太原至五台轻轨以及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二期、3号线建设,谋划研究开通太原至忻州城际铁路班车及市域(郊)列车。打造畅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区域道路内外联系能力,推进新乐至忻州(山西段)、古交至娄烦至方山、繁峙至五台、太原西北二环、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和国道108、208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经济区内道路布局与等级级配,待太原西北二环建成后,太原绕城高速改造为城市快速路。同时,建设集成转换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构建轨道、公路、公交三网融合多层次绿色交通系统,加强道路与轨道顺畅连通,支持轨道站点和客运枢纽周边用地综合开发,建设枢纽经济区。

统筹布局供水、电力、能源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区域内供水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万家寨引黄工程联结段、万家寨引黄南干线与滹沱河连通、坪上应急水源和经济区滹沱河供水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持续加快区域能源供给体系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不断完善内部500千伏电网主网架构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发展风光蓄多能互补基地。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加大古交煤层气综合利用力度,增强太原都市区储气调峰能力,依托一系列能源岛项目,持续提升清洁供暖水平。(王佳丽)

缴税“一网通办” 税款“秒回山西” 山西首次整合10亿元专项资金启动项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