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27日电(记者郭敬丹、杨有宗、袁全)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病毒不仅考验着个人的免疫系统,同样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在上海,党员干部坚守在抗疫一线,大数据赋能疫情防控,启用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提升收治能力,医护人员与广大市民一道齐心协力、斗志昂扬地投入到这场与新冠病毒的较量。
党员冲锋在一线
“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主动挑头承担各种工作,在特殊时期让大家倍感信赖。”近日,结束了9天的楼宇内封控管理,趣头条党委副书记金真由衷感慨。
3月初,位于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的趣头条公司因疫情防控需要,550多名员工待在共10层的办公楼里。当楼宇以这样一种方式成为员工“24小时×N”的家,一切秩序需要重新建立。
青年志愿者为楼宇员工运送餐食。(受访者供图)
“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时间展开各项工作的统筹落实。”金真说,公司党委牵头,迅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防疫工作各项原则,在短时间内筹集并发放了数百套睡袋等物资,有效保障员工的隔离生活。同时,专项工作组通过微信群,构建对内对外的动员对接体系,进行信息传导和工作布置,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流动。
这样的效率和速度,让员工感叹:“还没来得及惆怅,公司就和园区协调把临时洗浴房搭建起来了。”
封闭的特殊时期,楼宇更像一个“竖起来的社区”了,自治共治在其中显现出成效。金真介绍,在趣头条党委号召下,员工中的党员、团员冲锋在前,积极报名,组建了约3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分别负责各个楼层的餐食快递配送、浴室打扫等工作,让日常事务得到有效运行。
员工制作的“隔离日记”。(受访者供图)
9天里,为稳定员工情绪,党委牵头,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聚力,策划了“隔离日记”征文、插花、阅读等活动。
“关键时期勇担使命,多方协同鼎力相助。”在战“疫”的历练下,趣头条在动员体系、志愿者团队体系、各类自治公约及秩序体系等建设、各类信息处理及员工情绪引导等方面形成一份“宝典”,为楼宇党建积累更多经验。
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打开“徐汇区居村微平台”,点击“居民台账”,输入封控管理和核酸检测的通知信息,很快,居委的居民就收到了核酸检测通知短信……变过去的“小喇叭”广播为更加智能的大数据运用,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做法,正成为大数据抗疫的有效实践。
“以往梳理居民信息、打印通知等耗时长,还容易出错,现在都解决了。”徐汇区漕河泾街道龙漕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寿冬梁说,通过链接徐汇区城运中心,“徐汇区居村微平台”能清楚统计居民做核酸的次数、完成情况,极大方便了管理。
而在上海市嘉定区,通过与大数据中心的后台打通,相关部门还变纸质的小区“出入通行证”为电子“防疫志愿者通行证”,不仅让通行证的发放时间缩短、验证难度下降,还能将其与核酸检测情况进行交叉验证,有效杜绝了过期、冒用等情况。
“大数据抗疫,就是变过去的‘人海战术’为技术赋能。”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看来,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手段,防控工作存在“百密一疏”的风险,而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抗疫变得更安全、高效。
“援鄂日记”女医生这次保卫家乡
26日,上海启用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而在此之前,一支有着丰富援鄂经验的医疗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场与新冠病毒的较量。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党员红;如果奉献有颜色,那一定有我们医护白。”25日上午,伴随一场初春大雨,246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医务人员,乘坐7辆大巴,驶向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
246人中,有医生34名,护士196名,感控专家2人,总计药剂师2人,行政、后勤共12人,医生团队涵盖了呼吸科、肾脏科、血液科、消化科、老年科、中医科等科室。
医疗队伍开赴抗疫一线。(受访单位提供)
在这支医疗队伍中,一个熟悉的身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正是此前在武汉写下动人抗疫日记的仁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查琼芳。
“如今,上海的防疫工作已经到了最关键、最吃劲的时候。保卫家乡更应义不容辞。”查琼芳表示,与上次支援武汉不同,这次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员都准备充分,再加上之前的救治、防疫经验,队员们都有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队伍中,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党员,也有刚参加工作的“00后”护士。这246人中,有近一半的人曾经参与援助武汉抗疫。仁济医院还配备了第二梯队医护力量,保障抗疫一线人员充足。仁济医院隔离救治点医疗队领队郑军华表示:“任务艰巨,但是我们的队伍中有很多老同志,经历过考验。这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参与采写:胡洁菲)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