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津渝入选,这个头衔长沙深圳武汉也想要

日期:03-19
长沙市武汉市深圳市商务部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已然成为地方提升城市能级的“标配”

日前,包括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都出台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

不仅如此,今年1月,安徽也提出支持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福建厦门最近也提出要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此外,深圳、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大连等城市,也积极针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了多项专门的政策规划。

从去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城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来,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近20个城市在“争抢”进入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

为何这么多城市热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获得这个头衔之后,又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变化呢?

白热化的竞逐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早是商务部等部门2019年提出的任务。

当年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利用5年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程度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培育若干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7月,商务部宣布了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5个城市拔得头筹。

之后,不仅首批入榜的城市相继出台具体政策,高规格推进2022年的促消费行动,深圳、武汉、长沙、郑州、西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苏州等未入选的城市,也在今年将“国际消费中心”作为要务加以推进。

长沙解放西路。图/图虫创意

长沙解放西路。图/图虫创意

今年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这是深圳继去年印发相关文件后,再次重拳推进国际消费中心,表示要提升国际化消费服务功能,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交通网络,实施入境签证便利化,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更多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

同期,长沙也印发《关于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将长沙打造为具有“时尚之都”、“快乐之都”、“活力之都”、“休闲之都”美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武汉方面,在去年7月份发布实施方案之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提交了《关于支持举办中国武汉商品交易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不仅要争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要和广州、上海一样,举办交易会。

武汉西北湖商圈。图/图虫创意

武汉西北湖商圈。图/图虫创意

郑州近期发布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将自己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体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超过72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86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力争超万亿元,外汇收入达到2.5亿美元等。

而早在2019年,西安就印发了《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2021年,杭州、南京等城市相继发布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案。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然成为众多城市提升城市能级的“标配”。

上述城市之外,合肥、厦门、宁波、哈尔滨、洛阳等城市,也为竞逐下一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纷纷发布了相关的规划和建议。

安徽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合肥创建特色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福建厦门近日发布《厦门市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

目前为止,至少有近20个城市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摩拳擦掌。可以想见,未来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角逐的激烈程度。

为何成为“香饽饽”

不少人十分疑惑,在消费复苏不乐观、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当下,为何有这么多城市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这需要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的初衷说起。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馨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出,国家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郭馨梅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之中,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鉴于一些城市已经具备基础性的条件,所以国家提出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郭馨梅认为,近几年国家一直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型消费层出不穷,出台这样的政策是鼓励城市消费,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

西安小寨商圈。图/图虫创意

西安小寨商圈。图/图虫创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能够不断集聚新的消费资源,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其对更大范围消费的拉动能力。

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会带来怎样的好处?郭馨梅表示,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没有说申报成功就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补助。但对于申报城市而言,则可以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撬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郭馨梅说,“一旦评上以后,比如从旅游这个角度来讲,可能就是一个网红目的地。”她进一步解释,比如国家鼓励发展数字经济,那么会在一些政策上给予配套,“虽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并没有,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不会给予政策倾斜。”

在出口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消费已经成为了拉动经济的主要马车。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现在非常明显,2021年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65%以上,“在‘三驾马车’中,这一架已经遥遥领先”。

贾若祥说,消费内需市场是非常稳定的,通过消费拉动将会对经济增长发挥更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对区域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在贾若祥看来,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可以为区域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而且这种经济支撑点是相对稳定的,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能进一步增强。

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当中,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贾若祥说,如果把消费这一环节“刺激起来”,就会相应带动生产、流通等环节畅通起来,使国内的循环更畅通,并且能够带动和周边国家乃至国际上的循环,“它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贾若祥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消费已成为经济压舱石,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疑具有深化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大战略,并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获得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头衔,自然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新一重优势。

成都太古里夜景。图/图虫创意

成都太古里夜景。图/图虫创意

谁能进入第二批名单?

那么,问题来了。近20个竞逐者中,谁能进入第二批名单呢?

答案充满悬念,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从第一批名单来看,5个上榜城市的地位都非常突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都是直辖市,广州是副省级城市兼省会城市,并且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好是2010年公布的首批5个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目前,全国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上述5个城市之外,还包括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

在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中的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第二轮角逐中,无疑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而从区域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带动地区消费,承接内循环的功能。首批5个城市,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区域。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处在中部、西北等“空白地带”的城市而言,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其中,中部地区的武汉、郑州同时头顶着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三大头衔,西安是西北地区唯一头顶这三个头衔的城市,无疑更接近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榜单。

当然,一座城市的消费能力,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衡量指标。

在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是中国消费四强城市,如果想进入第二批城市名单,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是重要前提。

城市消费能力和水平最直接的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度消费能力前十强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杭州。

在竞逐者中,深圳是继上海、北京、广东、重庆之后,消费能力位列第五的城市。成都也表现不俗,位列深圳之后,排名第六。

但问题在于,在广州、重庆已经入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后,会否再在同一区域增设另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排名第七、第八的苏州、南京,以及排名第十的杭州,面临同样的境况,相较而言争夺也更为激烈。

不过,在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天津的存在让华北地区出现两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这个角度讲,华东、华南、西南,增加一个也并非全无可能。

在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逐中,中部城市表现积极,竞争自然也更加激烈。2021年,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均已进入“万亿俱乐部”,武汉以17716.76亿元在四城中居首。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21年武汉、郑州、长沙、合肥4座城市都超过了5000亿元。其中,武汉总额6795.04亿元、增速10.50%;郑州总额5389.21亿元、增速6.20%;长沙总额5111.57亿元、增速14.40%;合肥总额5111.68亿元、增速13.2%。

不难看出,武汉在中部具有显著领先优势。当然,郑州、长沙、合肥近年增长势头亦不容忽视。

此外,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务部的考评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25个二级指标,排在首位的便是国际知名度。

因此,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要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深圳、武汉、西安和成都,都各具一定优势,郑州、长沙、合肥等城市略处下风。

要在“特色”上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其他城市,例如深圳、杭州、长沙等,在强调各自的城市特色之余,方案的关注重点可谓“大同小异”,包括引进国际品牌、发力首店经济、建设标志性商圈、提升步行街品质、推动本地品牌/老字号发展、完善交通物流促使消费环境便利化、完善消费服务体系、探索免税退税、国际旅游消费等措施。

贾若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体量很大、消费市场非常大的国家,去年超过40多万亿的消费体量,如果从大区域尺度上来看,内容上有重叠度,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体量就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国家的经济体量”。

贾若祥同时表示,从小的区域角度来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突出区域特色,像成渝地区,餐饮消费和休闲消费就很有特色。他说,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色,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的过程中,要把这种特色进一步彰显,更多地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关键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是受访专家们的普遍看法。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独特消费环境,实现差异化消费体验,才能提高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抓实抓细。他说,要推动城市商圈错位发展,高质量改造提升步行街,推动形成一批人气旺、特色强、有文化底蕴的步行街,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提高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郭馨梅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已有的基础产业特点,目前消费的基本状况,还有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提出符合自己定位的方案,“怎么干必须要有抓手”。

责任编辑:刘光博

河北廊坊:本轮疫情传染性强 密接者是发病主体 一图看懂丨第9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变化有哪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