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
“人技结合”守红线
●试点运用电子桩、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耕地的监管
●今年所有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将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与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探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全覆盖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
分类明确耕地用途
●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党支部书记周华去年当上“田长”,眼下恰逢春耕时节,他每天开展常态化巡查,宣传耕地保护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现在我们村的村民耕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乱占耕地现象已没有了。”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突出三件大事,耕地保护是其中之一。3月14日,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罗旭刚介绍,今年将采取一系列硬措施,“人技结合”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试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耕地监管
“我们将试点运用电子桩、二维码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耕地的监管。”罗旭刚介绍,这是今年四川耕地保护工作的一大创新,引入“电子身份证”概念,对农田实行户籍化管理,公众可查询到耕地的范围、性质和管理责任人等信息,让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处地块。
除了技术手段外,还要进一步强化人的责任。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今年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将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与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同时,探索推行“田长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全覆盖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耕地保护合力。
“人技结合”保护耕地,我省正在建立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田长”负责“及时管”、耕地网格员“地上巡”、公众参与“随手拍”的“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耕地动态监测新机制。
树立“大食物观”分类明确耕地用途
如今,人们的饮食结构越来越多样,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饮食结构从“粮食观”走向“大食物观”。
耕地利用如何体现“大食物观”?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必须确保“良田粮用”。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目标,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0万亩。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不与粮争地。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和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今年,我省还将研究制定耕地“进出平衡”管理措施,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以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除了管好田,还要管好建设用地,通过一系列集约节约用地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的耕地占用。
一边节地,一边“造地”。我省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群众意愿等,研究制定耕地恢复方案。结合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我省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耕地布局,有序推进“垦造水田”工作,确保补充耕地可长期稳定利用。 (记者 寇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