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报国
是华中科技大学师生
共同的追求
近日,又一项华中大“黑科技”
走向市场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一伟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开发
类器官智能制造和高通量生产系统
助力开发针对国人的药物、疫苗
将国人“健康密码”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关成果获得
国家多所智库行研报告的肯定
什么是类器官?
动图为体外培养的小肠类器官
类器官是人工器官的一种。作为疾病研究和新药开发的利器,在医学界是当之无愧的前沿研究。成功构建人工器官,可以用于损伤的组织修复和器官替代,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目前,全球的类器官研究面临着一个共同难题:现阶段的人工组织依然只生存在培养皿里面,如何让其和人体一样承受物理压力并行使功能是一个重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亟待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案。
李一伟,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之后赴海外进行博士后深造。留学期间,他已注意到类器官研究所带来的底层突破将赋能疾病模型构建、新药研发和再生医疗等领域产生跨越性变革。
李一伟2020年底留学回国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他意识到,如果类器官可控构建技术在国内不立马起步,将会成为我国在新时代的又一个“卡脖子”技术。受到武汉抗疫英雄城市的精神鼓舞,李一伟毅然放弃了海外提供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怀抱。
2020年刚回国,李一伟便带领团队开始芯片上类器官的高通量培养。
芯片上对细胞和药物的操作往往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点点细微的扰动都可能生成不同数量级的药物浓度配比,从而造成指导用药上的千差万别,而样本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更是要求每一次操作尽可能“零失误”。
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终于研制了稳定高效且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类器官培养芯片。
在李一伟看来,类器官国产化关乎国家高端医疗自主可控迫切需求。类器官的国产研发可以把国人的组织样品和遗传信息把控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国产类器官的技术,进一步助力开发针对中国人的药物、疫苗。将国人“健康密码”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生物安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基石,也是李一伟科研报国的初心。
矢志奋斗、担当有为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奉献智慧和力量
华中大人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