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同时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了阶段性缓缴税费,大大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
这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更凸显了减税降费“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也谈到,今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原材料、运输费用、用工等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下,经营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稳增长、保就业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为此,中央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的应对思路,而减税降费成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政策抓手。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税降费的力度一直在持续加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左右。
除了减税降费外,我国还有针对性地实行了阶段性的缓税政策。去年第四季度,围绕提振工业经济运行,为企业纾困解难,有关部门提出了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缓缴税费政策。至去年底,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2162亿元。
有人担心,在我国财政形势面临压力,特别是地方财政困难面临一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实施减税降费,会不会加重财政困难?
但实践证明,在经济下行阶段推行减税降费政策,不仅不会加重财政困难,反而会因为市场主体负担减轻、活力被激发,就业创业活跃,从而使财政收入不降反升。这也是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放水养鱼”功能的意义所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各项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图/新京报制图
数据显示,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我国的市场主体有了大幅度增加,在“十三五”期间,每天平均有超过3万个涉税市场主体在中国诞生。2021年全年新增涉税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
按照今年的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然要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意味着,各地需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需综合考虑各种复杂因素,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以此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地方政府是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当前地方财政困难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对于企业来说,应充分用好用足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轻装上阵,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既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必要举措,也是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特约评论员|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编辑|李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