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以“办案全覆盖,持续‘回头看’——2021公益诉讼检察”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上实现三个“全覆盖”,透露了怎样的工作导向?“回头看”监督效果如何?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副厅长徐全兵回答了记者提问。
持续跟进监督,回应人民关切
公益诉讼检察作为“四大检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检察机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改革成果。对于发布会通报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三个“全覆盖”,徐全兵进一步介绍,在层级上,强调四级检察机关全面办案,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机制和不同层级检察机关的优势,在全覆盖的同时提升办案质效,更有效保护公益;在领域上,强调各领域公益保护的全面性,在法定“4+5”领域全部办理了案件,最大程度回应群众的各类公益保护需求,全面维护人民利益;在重要的民生领域如环境、食药安全,保持常态办案的力度,实现每一个市级、基层检察院都办理了两个重点领域案件,将办案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
从本次发布的办案数据看,环境、食药安全两个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占全部案件的近七成,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民生领域的高度关心和公益诉讼检察对民生领域的高度关注。此外,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等新增的法定领域,以及新领域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这些领域都和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徐全兵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办案力度,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为民办实事破解老大难”等专项活动为抓手,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为提高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品质,最高检将持续跟进监督、全流程“回头看”作为“规定动作”。
“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回头看’跟进监督就是为了及时核查涉案公益损害问题整治情况,针对整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问题,有针对性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取得实实在在办案效果,促进公益诉讼检察做得更实、更规范。”徐全兵说。
“回头看”到底有什么效果?
——解决了一批整改落实不到位问题。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所涉公益损害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有效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助力国家治理完善。公益诉讼“回头看”中发现的受损公益未能有效恢复的案件,往往涉及行业、领域、区域内的“顽瘴痼疾”,有的需要统筹协调,督促多个行政机关协同履职。有的涉及治理漏洞、短板,通过持续跟进监督,达到“回头看”一件、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完善了一批公益诉讼制度机制,规范了司法办案活动。在制发检察建议、跟进监督、整改落实标准和评估、提起诉讼标准等方面创新做法和机制,为完善公益诉讼办案制度体系提供有益经验。
这事儿检察院也管?新领域不断拓展
2021年,公益诉讼法定领域已经扩展到“4+5”,新领域仍在不断拓展。手机App过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无障碍停车位、盲道被占用,妇女就业遭到歧视……不少人可能会惊讶,这事儿检察院也管?
胡卫列的回答解开了这个疑问。2021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探索办理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妇女及残疾人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公益损害案件,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相关立法。”仅2021年,在全国人大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最高检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部法律增设检察公益诉讼条款,法定领域已经拓展到9个。
今年1月,全国检察长(扩大)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重点办理网络治理、金融证券、知识产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妇女权益保障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为下一步公益诉讼新领域拓展指明了方向。
胡卫列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化残疾人、妇女、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进程;继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工作力度,配合立法机关推动文物保护法增设公益诉讼条款等;依法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加大对人脸识别、网络摄像等涉及网络侵权的个人信息保护办案力度,协同整治饭圈乱象,参与全链条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探索推进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公益诉讼,对平台二选一、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竞价排名、违规促销、违法采集数据、违法推送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加强监督;稳步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重点加强涉及英烈权益的商标权、著作权保护,涉及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知识保护等。此外,还将通过办案加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金融证券领域公益诉讼探索力度等。
科技赋能,大数据办案
科技支撑在公益诉讼办案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在线索收集、调查取证以及整改问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检察机关在推动科技与检察办案的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徐全兵在发布会上介绍,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可将行政机关执法数据、互联网舆情数据等纳入公益诉讼办案平台,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碰撞,使看似孤立的数据信息之间发生交集、串联,从而大幅提高线索发现的智能化水平;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可对大范围、跨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连续遥感监测,通过对获取影像数据的处理、模型计算与信息提取、比对分析、历史追溯,能够全面展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受损情况或治理成效;运用无人机技术,可对办案人员不宜进入的案件现场进行空中航拍和采样检测,及时固定相关证据,提升取证效率和质量。
以2021年4月8日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专案为例,办案人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筛查、分析、比对,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共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237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针对水体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黑臭、悬浮物浓度变化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展现出来迥异的光谱特征,重点观测和对比分析了办案前后南四湖黑臭水体指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水体悬浮物浓度这三项典型水质指标,从不同维度清晰地反映南四湖水质发生的变化。同时,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水质监测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南四湖一段时期以来的治理效果。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说为公益诉讼办案‘插上了翅膀’。”徐全兵表示,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的意识,进一步推动办案配套机制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数据平台的合作,推动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更好地以技术运用提升重大案件办理质效,形成推动重大案件办理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