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个地方,“游来”一条“戴着头盔的鱼”!

日期:03-03

来源:重庆发布

一条4.36亿年前的鱼

头上戴着“盔甲”

长得丑萌

又稀奇古怪

想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

近日

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庆秀山首次发现

新的鱼化石类型

“滨海涌洞鱼”

在国际学术期刊

《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

研究揭示了滨海涌洞鱼

在早期脊椎动物

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并建立重庆迄今

首个“科”级古生物命名单位

命名了新的“属”和“种”名

滨海涌洞鱼复原图

滨海涌洞鱼复原图

为世界远古鱼类

新增一个高等级生物类型

生物界如同一个金字塔,从塔尖到塔基,可以按照等级的高低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不同的层级,位置越靠上,生物分类等级越高。

新命名的滨海涌洞鱼为一个全新的“科”级生物,是重庆市迄今出土的所有古生物化石中首个科级生物学命名单位,也为世界远古鱼类新增了一个新的高等级生物类型。

滨海涌洞鱼化石于2020年发现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距今约4.36亿年前的地层中,较重庆最早的有颌类鱼化石—袖珍边城鱼(距今约4.23亿年前)早一千多万年。

滨海涌洞鱼头甲复原素描图

滨海涌洞鱼头甲复原素描图

化石发现者之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陈阳博士介绍,滨海涌洞鱼是一种盔甲鱼类,新研究成果在系统分类学上将其命名为涌洞鱼科、涌洞鱼属、滨海种。从化石实物来看,滨海涌洞鱼的头部骨骼宽约1.5厘米,全身只有4至5厘米长,比成年人的大拇指短一些。

“脊椎动物根据颌部是否发育分为无颌类和有颌类,而盔甲鱼则是一类已灭绝的’戴盔披甲‘的亚洲东部地区特有的无颌类,主要生存于浅海和滨海环境。”陈阳介绍,盔甲鱼化石纹饰精美、形态奇特,与现生的鱼类形态有较大区别,可以说是“稀奇古怪”,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滨海涌洞鱼化石照片

滨海涌洞鱼化石照片

滨海涌洞鱼化石照片

同时,脊椎动物根据是否有上下颌分为无颌超纲和有颌超纲,盔甲鱼属于无颌超纲,是中国志留纪和泥盆纪特有的生物。盔甲鱼类的研究对揭示诸多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历程,特别是脊椎动物颌的起源非常重要。

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

精细划分提供新证据

研究团队在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过程中,在一块岩石露头中发现了多达20余个的盔甲鱼头甲。

盔甲鱼类具有发育的侧线系统,这是一种鱼类和两栖动物所独有的感觉器官,可以用来在水中感知水的流向、压力以及周围物体的移动,其形态也是鉴别属种的重要依据。

盔甲鱼类头部背面的一个大孔洞,被认为是一种与嗅觉相关的器官,被称为中背孔。在真盔甲鱼类进化过程中,中背孔不断向身体后方延伸,孔的形态从椭圆形逐渐进化为裂隙形。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滨海涌洞鱼属于真盔甲鱼类之中,介于中华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簇”两个重要形态类型之间的过渡位置,填补了二者间的形态学鸿沟,使真盔甲鱼类形态演化脉络更为清晰。

盔甲鱼类系统分类示意图

盔甲鱼类系统分类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院士介绍,志留纪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构造运动剧烈,地球环境强烈波动,形成了三套红色的地层,被称为“红层”。这些红层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全球性构造事件——加里东运动的地质记录。

长期以来,由于这些红层中化石稀少,被地质学家称为“哑地层”,其地质时代也因而饱受争议。滨海涌洞鱼作为其中较原始的分子,在重庆海相红层中的发现,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2022年3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全文) 湖工骄傲!今天,他在北京传递冬残奥会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