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一号”“文昌一号”4颗卫星入轨,可对海南本岛及管辖海域进行全方位业务化动态观测
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
本报三亚2月28日电(记者 李艳玫)“此次发射任务很成功,卫星在预定时间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调试,很快就能传回数据和图像。”2月28日,回想起发射情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南卫星星座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天梁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
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其中包括海南卫星星座首批4颗卫星——“海南一号”01星、02星,“文昌一号”01星、02星。它们的成功发射,对海南商业航天发展历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海南一号”卫星项目副总设计师、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副所长王雷介绍,本次发射的海南一号01星,文昌一号01星、02星,是集对地遥感和船舶AIS采集为一体的微小卫星,主要是针对海南及环省海域进行遥感成像,单幅成像地面幅宽115千米;海南一号02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微小卫星,主要完成对地成像观测,地面分辨率1.55米,具有推扫和视频成像工作模式。
“卫星发射入轨后,通过4颗星的组网观测,每天都可获取大量海南及周边区域的卫星遥感数据,可对海南岛及海南省管辖海域进行全方位业务化动态观测,可以保障海南在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航运、海上应急搜救和渔业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空间数据需求,服务于相关职能部门和海口、三亚等市县。”王雷说。
据介绍,2017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着手筹划“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经过反复研讨,逐渐形成由“海南一号”4颗光学卫星、“文昌一号”2颗光学卫星、“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和“三沙一号”2颗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海南卫星星座”的构想。
从“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筹备开始,研发团队就向着“海南星,海南造,海南发,海南用”的目标努力。“此次4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海南已经具有卫星设计和研制能力,进一步促进海南卫星数据在重点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而在海南打造一个集卫星设计、组装、发射、接收、处理、应用于一体的完整商业航天生态产业链。”杨天梁说。
本次发射的4颗卫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总负责,联合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多家入园企业共同研制。截至目前,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已引进和培育了300余家企业,有4家已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基本覆盖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
“近3年来,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卫星大数据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这一重要使命,突破高功能密度卫星综合电子,大视场、小型化、轻量化光学载荷、星上智能处理、卫星遥感与AIS匹配的船只检测与监测等关键技术,为海南常态化动态观测提供全方位的卫星遥感数据支撑,为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提供空天信息的全方位保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王雷说。
杨天梁表示,“海南一号”首期4颗光学星主要服务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入轨意味着海南“北有文昌商业火箭发射,南有三亚卫星数据应用”的产业格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杨天梁透露,海南卫星星座计划的后续6颗星也将陆续按计划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