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月27日讯 2月23日8点,在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引航站、董家口海事局等单位的协同指挥下,山东港口青岛港董矿公司40万码头D1泊位,40万吨级大船“上海矿业”轮完船顺利离港,同一时间40万吨级大船“天津矿业”从锚地开始靠泊作业——两条40万吨级大船一进一出,开启全国超大型矿石船舶“套泊热接”作业新模式。这意味着青岛在全国首创的“套泊热接”作业创新成果应用场景由集装箱码头拓展到矿石码头,对提升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功能、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以来,得益于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势,董家口港区船舶饱满、货源不断,青岛港董矿公司泊位使用率居高不下,攀升至82.3%。在无新码头投建情况下,如何提升泊位通过能力、提高卸船作业效率?在前湾港集装箱码头应用成熟的“套泊热接”模式在这里成功落地。以40万吨级船舶为例,每一组“套泊热接”可压缩船舶靠离时间2-3小时,节省50%靠离时间,节省了船公司的物流成本,泊位使用率也从之前平均80%提升到90%以上,达到了“解放40万泊位,激活20万泊位”的目标。
疫情发生以来,青岛瞄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着力提升通航效率,改善口岸营商环境。2020年4月底,为进一步提升集装箱码头周转效率,青岛引航站大胆创新,对标上海洋山港,联合青岛海事局交管中心、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集装箱码头公司四方协同合作,在前湾港推出引航作业新模式——“套泊热接”。这种作业模式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紧凑安排船舶靠离衔接,离港大船离开泊位后,对接泊位船舶紧随其后进行靠泊,可以将两船的空泊时间压缩到最短。
“从国内港口来看,上海洋山港最先在开敞式水域进行集装箱‘套泊’作业,但青岛集装箱船舶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难度更大,在全国属于首创。”青岛引航站站长王武修介绍,港池内的“套泊热接”作业需克服港口进出港航道狭窄仅能单向通航的困难,在出港船舶未离开码头,或者已经离开码头但仍在港池内调头时,进港船已经提前进入前湾港水域准备靠泊作业。其中,离港船的离泊泊位恰好是进港船所靠泊位或者离港船的离泊泊位占用靠泊船泊位的一部分,此类紧密衔接的靠离泊作业,对引航技术要求极高,同时需要码头、船舶和拖轮的紧密配合。
当前,由于海港疫情防控检疫要求,集装箱靠港时间增加了不确定性,国内部分港口不同程度出现集装箱船舶压港现象。由于实行了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青岛港做到了船舶“随来随靠、完货即走”,加快了码头和船舶的周转效率,为保证和提高疫情期间集装箱班轮进出港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