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最近,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目光。各国运动员在冰雪场上挥洒热情、奋勇拼搏、展示风采,让屏幕前的我们看得热血沸腾。无论赛场内外,都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北京冬奥会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许多人都竖起了大拇指。那么,北京冬奥会到底办得怎么样,哪些地方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来听听几位外国运动员和北京冬奥组委外籍专家怎么说。
指路标识如何张贴、场馆间的交通如何保障、工作人员何时进入场馆、志愿者如何进行培训……来自法国巴黎奥组委和意大利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组委的官员们,正在仔细地听北京冬奥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问题。
玛切蒂是意大利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组委的成员。从2月2日开始,来自巴黎奥组委、江原道冬青奥组委、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组委、布里斯班奥组委等组织的114名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参加为期20天的“观察员项目”。观察员项目已经实施了20年,是传承奥运会筹办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学习活动。
意大利的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两座城市将在2026年举办第25届,也就是下一届冬奥会,因此来自米兰奥组委的官员们在考察中格外认真。
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组委赛事服务负责人桑德罗·维罗帕托说:“我知道中国工作者一向以精准著称,我们从成千上百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中也看到这一点。我认为北京冬奥会的组织水平非常高,这是一场非常出色的比赛,非常高水平。”
2月8日,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完成高难度的1620第三跳,获得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
人们为谷爱凌的出色表现欢呼,而现场的外国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也惊叹于这个比赛场馆的独特和壮观。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运行团队体育展示业务领域英文播报员杰克森说:“我做单板滑雪运动播报已经15年了,世界各地跑,这个场馆是我见过最棒的,有了这个大跳台,我们把跳台滑雪运动带入城市中,我非常喜欢这个场馆。”
位于首钢园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赛区的一座新建竞赛场馆,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一个位于中心城区的雪上项目举办地。
这座园区的前身是已经停产的首钢老工业厂区。在改造过程中,结构安全的老建筑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体育设施、现代化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独具魅力。
这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竞赛场馆。
2月15日,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中,中国队选手苏翊鸣获得金牌。这也是本届冬奥会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首钢园区的未来才刚刚开始。现在,这里已经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办公、演出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真正实现了对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北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拉兹洛·瓦伊达说:“这是北京的一个全新地区,任何人路过首钢,看到旧的工业园区和超级现代的办公室、购物区、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建筑师或设计者是谁,但是我认为这个人是天才。”
北京冬奥会开幕那天,正是立春。在开幕式上,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展现中国智慧和环保理念的“点火”创意,一个个精彩瞬间让各国参赛人员领略到了中国式的浪漫,感受到了这届冬奥会的独特魅力。
许多来自各国的参赛人员从开幕式就忙着拍摄、记录,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些惊喜和美好。
在许多外国运动员看来,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经历独特而美好。许多人会把这些难忘的瞬间记录下来,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和朋友们分享。
来自美国的冰壶运动员普利斯从飞机一落地就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热情和友好。
冬奥村里的生活安排处处细心、暖心,同时又简约、安全,这是各国参赛人员的共同感受。他们也把这些温馨的小细节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这些为运动员们提供的美食要安全、可口,同时要严格符合各项标准,在这背后,是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们的大量努力。
北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拉兹洛·瓦伊达说:“我们和我们的饮食合作伙伴有过不计其数的讨论,我认为最终中国文化和顶尖运动员对食物的要求融合得非常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运动员们在社交媒体表示,很享受北京冬奥会所提供的的食物。”
拉兹洛·瓦伊达是北京冬奥组委聘请的帮助筹备北京冬奥会的外籍专家,主要负责制定餐饮和交通保障计划,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他曾经参与过11届奥运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最近这些天,他一直忙着进行冬奥村及相关赛事服务的统筹工作。
作为北京开放办奥运的参与者,拉兹洛·瓦伊达见证了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是怎样产生的。
拉兹洛·瓦伊达说:“奥运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花费高昂,我们也在讨论如何让奥运会更加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节约,合理利用场馆。”
节约、合理地利用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此次北京冬奥会坚持的重要理念。普利斯这次来参加冰壶比赛的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就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国家游泳中心又叫“冰立方”。第一次来到这里,普利斯难掩激动之情。
国家游泳中心在成为“冰立方”之前,人们叫它“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它是游泳、跳水等项目的比赛场馆。
这次北京冬奥会,遵循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作者们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可转换的钢架支撑系统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在泳池中搭建了临时冰面,并建成了4条高标准的冰壶赛道,使“水立方”完美化身成为“冰立方”。
对已有的比赛场馆进行巧妙改造、有效再利用,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在从事奥运体育赛事工作达30年,参加了11届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拉兹洛看来,北京冬奥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拉兹洛·瓦伊达说:“重新使用夏季奥运会的旧有场馆以及现存场馆是一个技巧,这些场馆已经存在,在城市被使用多年,我相信未来还能够继续使用这些场馆。这是很棒的经历,我认为这为未来的奥运会组织者做了很好的示范。”
2月5日,在这个普利斯非常喜欢、多次赞叹的“冰立方”里,他和搭档佩辛格与中国队冰壶运动员范苏圆、凌智组合进行了冰壶混双比赛,最终中国队5比7惜败美国队。这是两队在本次冬奥会中最后一次对战。
比赛结束后,两名中国队员把两套冰墩墩徽章送给了普利斯和队友,以此表达对美国朋友的祝福。
北京冬奥会不仅给各国运动员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对于冬奥会的举办和运行情况,国际奥委会相关人员也都在不同场合给予了肯定和称赞。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说:“运动员们对场馆设施非常满意,有的甚至把这里比作天堂,我觉得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这也表明了所有运动员对场馆的赞赏。”
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说:“中国正在为冬季运动建立一个真正的遗产、奥运遗产,随着中国工作人员在所有这些场馆的经验,我们将在未来几年感受到中国带给世界冬季运动的意义。”
现在,随着一项项比赛完成,很多外国运动员们开始返程。他们许多人都对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所感受到的热情、温暖念念不忘,离别前,以各种方式表达心中的不舍和对中国的感谢。
有外国运动员这样说:还未离开,就已想念。很多来华涉奥人员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还对北京冬奥会组织和保障的精细化印象深刻,对“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有了直观切身的体验,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透过北京冬奥会的这个大平台,世界看到的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看到的是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魅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