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青岛2021年经济成绩单,“质效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一些代表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关键指标都在佐证这座城市经济增长引擎的悄然转换。
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增势强劲,同比增长17.1%,投资和生产增速全方位超过传统动能;“四新”经济投资由2019年的44.6%提升至2021年的50.4%,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一半,经济新驱动力不断巩固增强;制造业投资持续劲爆,同比增长24.8%,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15.6%……一条条昂扬的增长曲线、一组组亮眼的数字,都成为青岛发力新旧动能转换、坚守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的生动注脚。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2022年,山东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已经走到了第五年。作为“三核”之一的青岛,在“五年取得突破”的决胜之年,更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锚定目标、奋力冲刺。
鼓点催征,时不我待。对于正处在发展紧要关口的青岛而言,“突破之年”要有“突破之举”。奋起扬鞭的青岛,提出坚决打好“四新”经济崛起、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制度创新五场硬仗,进一步增强创新力,激活发展潜力,让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势头更强、成色更好。
推动“四新”经济崛起,优化城市产业布局
“四新”经济的强势崛起,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力量,不仅可以“稳”住一座城市的经济基本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四新”经济的培育中,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动能的关键之举。青岛依托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的根基,正在打开“工赋青岛”的巨大发展空间。在全国首个“产业云脑”——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不仅可以一站式办理人力、财务、税务、法务等相关业务,还可以获取更具针对性和本地化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数据显示,青岛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过50%,“上云用云”企业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高达93.4,已上线运行赛轮橡胶轮胎等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26个,全市500个技改项目累计为440余家企业兑现技改奖补资金近10亿元。
青岛深厚的产业基础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场景,加速新业态新模式的“破茧而出”。加强数字变革创新、推进场景应用和跨界融合,青岛在2021年实施推进新业态模式发展意见,出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42条措施,在全省首创开展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建设,深入挖掘城市场景资源,创新推出“两年容错期”等举措帮助企业验证商业模式。经过半年的培育,15家实验室中,1家依托企业实现上市,4家已经获得创业投资支持。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青岛已然具备相当的基础,在诸多领域蹚出了切实有效的路径。春节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数字青岛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举行。这是青岛连续两年将春节过后“开年第一专题会”聚焦这一议题,青岛在数字城市发展上的坚定决心不言自明。
对青岛而言,打好“四新”经济崛起硬仗,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应用场景化、跨界融合化“四化”是关键。通过数字赋能让城市和产业发展“如虎添翼”,青岛要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开展工业互联网“四新”领航专项行动,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智造强市”;加快应用场景化,青岛已经发布认定新一批创新和场景应用实验室的申报“集结令”,将继续开放一批地标级城市场景,让新经济共享城市发展空间;加快跨界融合化,争取国家新一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四新”经济的崛起,改写的是发展动能的格局,也是一座城市的产业布局,定义的是城市的未来。
过去的一年里,以“项目落地年”为牵引,通过重点项目的科学布局,青岛不断优化城市的产业版图。2021年推动1400个5亿元以上项目、7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9个省重大、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签约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新引进总投资30亿元产业大项目83个,出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15条”工作举措,通过金企对接为重点项目融资307亿元,吸引了芯恩、富士康、京东方等一批推动新兴产业垂直崛起的大项目落地建设。在产业集群发展上,青岛加强政策供给,制定13个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66条财政支持政策;智能家电等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互联网等14个产业集群获评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明月海藻等19家企业获评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
但要看到的是,在产业布局上,青岛依然存在产业不聚焦、空间不集聚等突出问题,亟须打好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硬仗,强化全市“一盘棋”布局,形成全市“产业地图”,引导各区市聚焦主业、错位发展;进一步深化功能区改革,在产业上搞出特色、做出规模,突出重点产业精准化招商,制定产业链图谱,增强招商实效。
抓牢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这一积蓄新动能的重要路径,新的一年,青岛已然在谋定快动。1月10日,青岛印发实施青政字〔2022〕1号文,发布2022年市级重点项目清单,以“一号文件”勾勒新一年城市的项目推进图谱,描绘城市的产业升级蓝图。占比过半的“四新”经济项目,是这份清单的突出亮点之一。238个“四新”经济项目总投资4155.06亿元,个数和投资占比分别为57.2%、44.8%。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数量列前三位。
这股“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势头在壬寅新年更加昂扬。也是在第二个工作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总投资889.7亿元的125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建设。这是青岛奋力实现全市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的一个缩影。依托这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青岛的发展动能将进一步释放。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让新动能加速蓄积
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引擎”,在经济发展活力迸发中孕育创新的力量、强化创新的氛围、提升创新的能力,俨然是蓄积新动能的重要“方法论”。
虎年开年,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十大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创新领衔其中。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城市在海洋创新领域的优势变为发展胜势,青岛势必要打好创新能力提升硬仗。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1年,青岛在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高企突破5400家,上市高企超过36家,蓬勃发展的态势昭示创新的源源动力。作为开年青岛首家上市公司,1月27日,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山东省首家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也是青岛创新力量的代表企业。
数字见证了青岛的进步,但与深圳、苏州、杭州等先进的科创城市比,青岛在创新主体的培育上差距依然存在。为推动形成创新“企业群”,青岛在2021年11月出台“沃土计划”,通过建立高企培育库、高企上市培育库等培育机制和配套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企业。今年,青岛要将“沃土计划”落地落实,把城市真正变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
聚集了众多的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却一直没能更好“破题”海洋产业,是青岛城市发展的一大“痛点”。破解这一“痛点”,青岛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平台的带动作用,全力创建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一体两翼发展,高水平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另一方面要将海创行动落在实处,真正通过用推动海洋领域高企上市等举措,把海洋科研强变为海洋产业强。
在平台引领上,青岛不乏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在提升平台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吸引更多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落地。人才是创新的源动力,充实创新“人才库”,青岛要持续推进“菁英工程”,给予头部企业人才政策定制权,精准引育一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大学生“聚青计划”,吸引更多年轻力量与城市共同成长。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氛围的营造。构建创新“生态圈”,青岛要发挥科创母基金和创投风投基金作用,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让创新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发力转型发展和制度创新,让旧动能转得快
动能转换,既要让新动能活起来,也要让旧动能转得快。这就需要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强力驱动。
打好绿色低碳转型硬仗,这是新形势下的“必答题”。作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青岛具备转型发展的先发优势。岁末年初,筹备近10年的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正式开建,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成为国内首条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蛟龙入海”打通了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预计每年可替代标准煤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具备“十足底气”的青岛,更要在有序推动“双碳”任务落实上积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岛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考虑,坚决不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在顶层设计上,青岛将通过制定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分领域方案,建立“1+N”政策体系。同时,还要精准管控“两高”行业。
打好高水平制度创新硬仗,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以制度创新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肩负多项“国之使命”的青岛,在先行先试上具备政策优势。2021年,上合示范区77项、青岛自贸片区106项试点任务推进实施,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区域推行“标准地”改革,前三季度出让129宗“标准地”,面积达到6408亩。
新的一年,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将进一步激发青岛的城市发展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春节假期刚过,青岛市政府就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区市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在保持财政体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调整市与区市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市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在深化国企改革上,2022年是青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冲锋之年,要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推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青岛还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市场环境。
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青岛将在奋力冲刺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中不断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蓄更加强大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