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心正自然邪不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这句话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意思是说,只要心怀正气、行为端正,邪气、奸恶自然不能侵扰到自己。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儒家主张,以“直”养浩然之气,就能排除外界环境和个人私欲的影响、干扰,回归本性,找回本心,让人性中本有的仁义礼智、良知良能、勇气节制等善性得以充分彰显和发扬。可见,浩然之气的涵养,是来自内心的自我生发,要靠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存养和守持,而不是外力强加所为,且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也就是说,正气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而是由许多“义”的感悟、行为长期积累升华而成,不是偶然的正义之举便可获得。
因此,做事情应用道义、良知、仁爱等标准去衡量,合乎道义、良知、仁爱的就予以坚持,不合之事就坚决不做。只有时时谨守良知,事事坚守道义,从一件件义事、善举、好事中予以修炼,不断地行善积德,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此,内心正气的力量才会生生不息。反之,一旦做了让自己内心深感不安和愧疚的事情,正气就会慢慢减损、萎缩以至衰竭,正所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无论“直养”还是“集义”,都意在强调人内心的力量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涵养正气中的重要性。“集”,意味着时时刻刻、持续不间断,日日、月月、年年乃至终生,每件事都要行之合道,处之合义。为此,既要有抵制邪气诱惑、坚守正气的强大定力,更要有主动行义、持善的意愿和行动。历史上,许多守正清廉的官员,不仅能在道义和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且在履职担当、施政为民等方面也能积极主动作为,施行仁善之政,真心为百姓做善事、好事和实事。
史载,明代清官朱裳,刚直不阿,勤政爱民,面对邪恶之气,敢于斗争,决不与其同流合污。他在出任河东巡盐御史时,抛却个人私利和安危,依法查禁私盐贩卖,果断惩治宦官钱宁。同时,执政以民为本,多行仁政,“治行卓异”,在任巩昌知府时,防治灾害,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任右副都御史时,亲自参与黄河施工,带病坚持督修河道。朱裳死后,百姓为其修建“无愧亭”,缅怀他坚守道义的风骨和“俯仰无愧天地”的为民情怀。
始终保持内心中正,持续不间断做好集义之功并非易事,除了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耐力和恒心,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清代黄裳在《乐育堂语录》中列举了“义”的一些具体表现:“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行仁礼让、济困扶危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他认为,涵养正气,要善于留意、捕捉日常生活中诸如“敦诗说礼、谈今论史、朋友相会、行仁礼让、济困扶危”等行为产生的那种美好、善性的感悟和感受,并酝酿、保持、升华之,直至化为影响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潜在力量。这种潜意识一旦显现出来,便是满贯一身的浩然正气。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当从工作、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在为百姓做实事好事、约束亲属身边人和管好朋友中修炼集义之功,念兹在兹,丝毫不能懈怠。如此,便可不断汇聚强大的正气,抵制住各种歪风邪气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