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既要快捷高效又要绿色低碳交通保障迎接大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图为北京北四环路上的奥林匹克专用车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公里,这是从北京冬奥村到国家速滑馆的距离;26公里,这是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到冬奥会开幕式举办地鸟巢的距离;172公里,这是从北京清河站到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站的距离……
1个官方入境口岸,3个冬奥赛区,12个竞赛场馆,冬奥会不仅是全球运动员竞技实力的一次竞赛,也是我国交通保障能力的一场大考。疫情当前,如何保障涉奥入境人员和物资“好来快走”?面对赛时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高峰人流,如何有效应对?对于赛场观众来说,哪种交通方式最方便快捷?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首都机场公安、边检、海关密切配合,保障涉奥入境人员和物资“好来快走”
随着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作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唯一官方入境口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考。据了解,国际进港使用T3-D独立封闭航站楼作为入境通道,国际出港使用T3-C和T3-E航站楼冬奥保障专区作为离境通道。
据北京冬奥组委消息,冬奥会期间有2000多名运动员来华参赛,超过2.5万人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赛事工作,其中包括大量境外人员。
“相关人员入境都要过三关,每一关都需要指挥中心与各相关部门科学调度、密切配合。”首都机场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刘峥介绍。
入境人员下飞机后,首先要面对的第一关是海关部门负责的健康申报。在通过手机注册填报健康申明卡并进行核验后,再来到蓝色隔离板围起的第二关——采样区内进行核酸检测。最后来到第三关边检部门的身份核验窗口,北京边检总站特别开设了“冬奥会专用通道”,根据旅客流量调配通道数量,增加现场引导人员,减少现场等待时间,提高现场通关效率。
除了涉奥入境人员,体育器材、比赛用品、技术设备等冬奥相关物资的入境也是一大考验。
“资质审核、填报清单、提交单据这些原本要跑现场去干的活,现在都能网上办了。”前不久,首票通过冬奥无纸化通关系统申报的冬奥物资,在首都机场海关顺利通关。据了解,这批物资主要为电视转播监视器,共12件、重40公斤,总货值2780欧元,用于北京冬奥会比赛的电视转播。
北京海关副关长孙铭辉介绍,冬奥无纸化通关系统是首个针对冬奥物资推出的通关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一站办结”,优化冬奥物资海关监管模式,为冬奥物资顺畅、高效通关提供便利。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还可供服贸会等大型展会或活动继续使用。
此外,记者从北京海关了解到,首都机场海关、天竺海关、朝阳海关等通关现场都设立了“专用窗口”,安排专人负责办理冬奥进口物资通关手续,提供全天候通关服务。北京海关还简化了暂时进出境类的体育器材、比赛用品、技术设备、电视转播设备等物资的通关流程,凭北京冬奥组委出具的《进境物资证明函》和《物资清单》可直接办理通关手续,免于递交保函备案申请,确保随到随办。贴心的是,对体积较大、不便运输、急于使用的冬奥物资,海关人员将提供上门查验服务。
冬奥会结束之后,如何保障国外运动员顺利高效离境?“首都机场海关将按照‘避免二次安检,实现三村、两场的流程和标准一致’原则,将海关申报环节前移至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奥运村中,让运动员足不出村在奥运村中即可完成出境运动器械及行李的申报验核工作。”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没有在奥运村完成海关申报的冬奥旅客,首都机场海关将在出境现场专门设置冬奥出境申报柜台,安排专人办理业务,为冬奥旅客出境提供便利。
赛事不停、交通不断,冬奥配套交通设施有力应对极端天气和赛时高峰人流
行驶在北京市北四环外的奥林西路上,会发现最内侧车道多了一道风景——黄白相间的车道标线、路面的白底上贴着奥运五环以及残奥会的标志,这就是北京城区首条冬奥专用道。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分阶段启用奥林匹克专用车道。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奥运道路网共计289.8公里,其中专用路13.5公里,专用道239.5公里,优先路36.8公里,覆盖全部主要涉奥场所。除京礼高速奥运专用道全天启用外,其他奥运专用道均为6时至24时启用。
北京冬奥跨赛区主要通道规划建设也全部完成。京礼高速公路打通了北京至张家口崇礼太子城赛区的高速通道,6处临时交通场站也已建成,为赛会出行提供安全、快速的交通服务。
北方冬春季多发大风冰雪天气,特别是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面对复杂的气候状况,赛时路面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北京冬奥会运行指挥部交通保障组会同气象、应急等部门做好强降雪、浓雾、大风等极端恶劣天气预警,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到位。深入排查易积雪结冰路段,设置保障路段备勤点55处,除雪保障人员1184人,储备除雪设备553台,融雪剂(液)1.8万余吨,确保应急人员随时待命,物资储备充足。一旦降雪,及时做好铲冰除雪和通行管控。”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刘鹏飞介绍。
铲冰除雪随时待命,延庆赛区还研发出了一条“不怕冷”的公路。冬奥会外围交通保障重点路线延庆松闫路的路面沥青掺加融冰雪材料,平时吸热储能,低温时放热,使路面与雪层间不结成冰面,增强降雪天气通行性。延庆公路分局还在松闫路最易产生暗冰的路段安装了2套冰雪预警系统,一旦出现降雪天气,气象监测传感器就能通过高精度激光和雷达传感器迅速判断地面温度、湿度、积雪结冰等情况,快速准确测算出降雪厚度,并实时传输到信息平台,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冬奥期间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假期,回乡、返工、走亲访友的巨大车流量给交通网络带来不小压力。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及时分析研判客流变化,积极指导各地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服务保障等工作,确保春运平稳有序。
针对赛时可能出现的交通管制和车流状况,出行群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情况?“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官方微博、微信,交通行业新媒体矩阵,北京交通APP等新媒体平台均能及时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出行信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李公科表示。
京张高铁实现“一小时冬奥圈”,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打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
车厢内随处可见关于冬奥历史、比赛项目、奥运场馆的主题相框;车厢顶部打出梦幻的蓝色灯光,雪花形状吊坠增添了活泼、轻快的冰雪元素;讲解员以中英双语将冬奥文化和历史娓娓道来……2月6日上午6时20分,G8801次列车从清河站开出,50分钟后驶入河北张家口崇礼境内的太子城站。
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京张高铁担负着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运输任务,在冬奥交通服务期间为注册人员提供免费的跨赛区交通服务,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预计在整个运输服务保障期间,运送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和持票旅客达20万人次。
随着参与冰雪运动的热度日益升高,越来越多冰雪爱好者选择乘坐京张高铁,来场“滑雪一日游”。“早上去晚上回,雪具也可以托运,比自驾更快捷省心。”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滑雪爱好者小宋告诉记者。暖心的是,高铁列车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冰雪爱好者的需求,在部分车厢设置了滑雪板存放处,还将部分大件行李存放处和每节车厢座椅背后的区域,开辟为滑雪板存放专用区域,更大限度地满足旅客滑雪板存放需求。
保障冬奥会期间的绿色智能出行,是践行“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举措。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第一个能够实现350公里时速的自动驾驶列车,为迎接冬奥,在行车、服务、运维等方面再次实现智能升级。
“我们的智能车厢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京张高铁列车长闫成慧向记者介绍,一是智能行车,开车、运行、停车、开门等全部由“智能大脑”控制,实现自动驾驶;二是智能服务,京张高速铁路是全球首条5G全覆盖的高铁线路,赛时可在车厢内收看比赛转播,提高了乘客的体验感;三是智能运维,列车自身携带了2700余个传感器,可对车体振动、声光环境等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故障预测,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此外,针对冬奥崇礼赛区低温严寒的特点,列车还具备了适应零下40℃高寒环境的抗高寒技术。
不只是京张高铁列车,去年以来,北京北站也贯彻“绿色办奥”的低碳环保理念,采取了多种方法措施进行节能降耗。“例如站台显示屏本着车来即亮、车走即灭的原则,动态开关显示;在夜间照明设施确保旅客安全和保证照明亮度的前提下,动态减少照明光源,闭站后除保留必要照明设施外其余照明设备均全部关闭。”北京北站客运值班员何苗苗表示,通过上述方法,用电量比之前节省了近七成。
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北京冬奥组委综合考虑北京冬奥会存在的山高路滑、温低坡陡、超长续航等车辆使用环境,制定了“北京赛区内,主要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内,主要使用氢燃料车辆”的配置原则。《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延庆新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张家口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观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完全可通过地铁、高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快速、便捷抵达各个场馆。”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介绍,随着2021年底北京地铁11号线开通,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通过京张高铁延庆支线,从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不到40分钟,从延庆站乘摆渡车30分钟内即可直达延庆赛区各赛场。延庆赛区内11条索道,为运动员、观众提供高山交通网络,从小海坨山山脚下的延庆冬奥村抵达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区仅需30分钟。
文化景观点亮冬奥道路,升级改造给居民带来切实可感的幸福
在延崇高速公路的终点太子城收费站旁,有一处网红打卡地,附近的太子城服务区还专门为其开辟了观景摄影区。它就是北京进出崇礼太子城冬奥村的重要出入口标志性建筑——冬奥冰雪五环桥。当车辆穿出隧道,映入眼帘的就是红、绿、黑、黄、蓝五道圆形的月洞,带着人们跨越崇山、穿过河流,进入冰雪的世界。
“五环桥”是冬奥道路上众多的美景之一。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不仅畅通了冬奥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也打开了中国冬奥文化向世界展示魅力的宝贵窗口。
东起西五环晋元桥,西至六环外双峪路口,“冬奥大道”夜景照明已完成安装测试并全线开启,形如一柄“玉如意”静卧在京西夜空。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环路晋元桥是进入石景山区的门户,也是“冬奥大道”的东部起点,设计人员重点提升了冬奥标志周边的景观照明亮度,与周围低亮度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冬奥主题。
冬奥道路的美化改造,不仅给运动员和游客们展示了中国城市形象的“门面”,也给附近生活的居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幸福感。
奥体中路位于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是条名副其实的“双奥”道路。奥体中路是为了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修建的,而随着冬奥会的来临,作为进出北京冬奥村的必经之路,它迎来了一次整体美化提升。
“以前道路两侧没有这么多植被,好多地方直接就是土地。”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城管办科长邓磊表示,以前奥体中路来往车辆不多,很多附近居民都喜欢到这里锻炼身体,但道路两侧缺少绿化,围栏老旧、破损严重,更没有可供休息的座椅等设施。
经历整体美化后,道路北侧的裸露土地得到了规整,边角地的闲置空间还设置了秋千、座椅等休闲设施。道路东口的圆形装饰景观,既有冬奥标志,又融合了黄色的象形祥云等传统元素;西口摆在绿地中央的“冰墩墩”“雪容融”摆出招手的造型,欢迎远方来客。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喜欢在奥体中路边的休息处跳跳绳,聊聊天。对他们来说,冬奥不是只属于运动员的比赛,也是能给生活带来切实改变的“我们的冬奥”。(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