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为奥运“测风” 海大“黑科技”助力冬奥会

日期:02-06
冬奥会奥运开幕式

原标题:激光雷达为奥运“测风”海大“黑科技”助力冬奥会

青岛日报报2月5日讯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在这场盛会中,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黑科技”——三维风场激光雷达保障了开幕式的顺利举行,并将在整个冬奥会举办期间发挥科技助力作用。

2020年伊始,海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海洋技术学院吴松华教授带领的激光雷达团队接到国家气象部门的委托,执行北京冬奥会三维风场激光雷达观测保障任务。这是激光雷达团队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后,再一次服务于国家重大活动保障任务。

北京冬奥会对于气象保障的要求是“一场一策,一项一策”,要在时间上精确到分钟级,在空间上精准到百米级。对于在户外进行的滑雪项目来说,比赛时的风力大小、雪面状态等都将直接影响选手的比赛成绩,甚至影响选手的生命安全。以高山滑雪为例,选手沿高山赛道进行滑降和快速回转,赛时仅为1-2分钟,比赛期间运动员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40公里,一旦赛场风速超过18米/秒就必须立即停止比赛。可以说,天气预报和赛场气象实况就是雪上项目的发令枪。

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通过测量发射与空气中微粒反射回来的激光的频率差,也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观测空气的流动情况,能够实现对40米到6000米范围内风廓线的实时探测,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风场,被公认是精确测量三维风场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气象测量手段很难覆盖雪山赛道的整体和复杂地形,由于点位的限制,存在较大盲区。激光雷达可以提供一种覆盖整个雪山赛道的风场和湍流场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这对于气象保障是至关重要的,保障了雪上项目的顺利安全进行。”吴松华介绍。

除了激光雷达设备要过硬,观测模式也非常关键。激光雷达团队基于自主研制的测风激光雷达,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扫描探测模式及三维风场反演算法,实现了冬奥赛区和赛道三维风场的精细化探测覆盖,为冬奥会的气象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团队交付的设备,自2020年起就开始应用于全国冬运会、奥运会预备赛等各项冬季赛事,在内蒙古、延庆、张家口地区都开展了相关的测试和服务。

团队交付的激光雷达被部署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对开幕式现场的气象条件开展了长时间的连续前期观测,获取不同高度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风速风向数据,为开幕式举办时间段内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提供历史观测数据,保障开幕式的顺利举办。

比赛期间,团队交付的激光雷达为在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进行的高山滑雪分项提供气象保障。

海大激光雷达团队一直秉持“创新引领,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科技报国”的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坚持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在设备研发初期,光电转换组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甚至连技术标准都要受制于国外。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团队实现了激光器、光电探测器、数据采集器等核心器件的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大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

冰雪文化活动庆冬奥 青岛系列新春活动引游客“打卡” 全球奥运城市代表祝福北京冬奥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