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正成熟的人,都拥有社交自觉症
关于人际交往,这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热门名词。
社交恐惧症、社交牛人症,最近又出现一个新的说法——社交自觉症。
听到这个词,我身边朋友第一反应就是,太精准了:“每次在公共场合看到大声外放视频,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我都希望他们能拥有社交自觉症。”
的确,这个社会中经常有人无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边界感。
他们把自己的舒适,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并不以此为耻。
如果这些人都能养成社交自觉症,不去挤占他人的公共空间。
那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烦躁。
相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这种困扰。
在电影院看电影,情节正激动人心时,突然有人拿起电话大喊一声:
“喂,老刘,那个项目你先让小王弄一下,不然你交给小李,这个活很重要......好。”
五分钟后,他终于挂断了电话,然而他身边的人,却永久失去了沉浸观影的心情。
在外漂泊与人合租时,每晚回到家,开始享受自己在小屋里看书休息的独处时间。
这时,总有室友很晚回来,狠狠将门一摔,啪的一声,吓得人直哆嗦。
几乎所有人都在小时候被教导,要遵守公共秩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总有人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把“自我体验”放在第一位,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你稍微提醒、警示一下,对方便会恼火,甚至反问:
“多管什么闲事,这是你家吗?”
中新社发苏阳摄图片来源:CNSphoto
朋友之前去饭店吃饭,因为排队的人太多,店员便为她安排了拼桌。
她看拼桌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安静地玩手机,就没有防备地坐下了。
可谁知没过多久,男子的几位好友纷纷来饭店里找他,他们一落座就打开了话匣子。
声音很大,聊得非常入神,可让人难忍的是,几乎每位男士都拿起了一根烟,接连吞云吐雾,全然不顾她的存在。
这时餐已经上了,她没办法换桌,就问身边的人可以等她吃完再抽烟吗,她觉得有点呛。
这时候身边只有一个男士掐了烟,而剩下的人完全无动于衷:“小姑娘你不愿意待可以换个桌,要不然可以走,我们平时都抽习惯了,改不了。”
朋友觉得很委屈:“没说不让您抽,等下我马上就吃完走了,现在没有别的座位可以换。”
只见身旁的男子回答:“这餐馆也没说不让抽烟啊,我这烟马上也快抽完了,你忍忍呗,这么矫情。”
她把店员叫过来说用餐环境受到影响,但店员不换座,不调和,只是和稀泥。
最后朋友心情全无,直接起身回家。
图片来源:ICphoto
回家后她跟我说,自己感到很疑惑:
难道在公共场合最起码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是个人基本素质吗?
难道不触碰底线、不打扰别人的生活、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有分寸感,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我理解她的困扰,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分寸感”三个字的含义,但能做到的总是少之又少。
地铁上外放短视频,电影院随意大声喧哗,小区内不牵绳遛宠物......
很多人都在自私地挤占别人舒适的生活空间,享受着“自顾自的快感”。
而那种无缘无故被人打扰的感觉,可以说比人与人之间互相淡漠,更让人痛苦。
究竟什么是社交自觉症?
所谓社交自觉,就是指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觉性。
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妥当。
无论在什么场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这种察觉社交边界感的能力,不光适用于公共场合,也适用于亲密关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亲戚,每逢过年回家他们都很热情地聊天。
气氛被带动得热烈起来,话题也渐渐长枪直入,从生活状态聊到个人隐私:
在北京几年了,能挣多少钱啊?
去年带回来的对象呢,今年没一起回家?
打算什么时候要小孩,女孩过了30可就不好了!
被问到这些话题的人,常常面露难色,略显尴尬,有时气氛突然变冷,还会被人扣上没有人情味的标签。
王东明摄
人与人交往,最舒服的状态就是熟不逾矩。
随意越过边界感,只会给人带来烦恼和不便。
之前跟同学聊到这一话题,她说家里有个小姑姑,每次过年串门来她家都会随意翻箱倒柜。
先打开冰箱看看,她家过年置办了什么好菜、年货。
然后从客厅逛到书房,最后去卧室翻翻衣柜,看看她妈妈买了什么好衣服。
还会一边看一边评价:“呀,婷婷妈,你这是兔毛的呀,这羽绒服好看,你今年可真敢花钱呀。”
她妈妈不想伤和气,只在一旁应和着笑一笑,但看上去并不开心。
记得日本作家西泽保彦曾说过一句话:
“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就是要在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
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都须尊重对方的个性和生活喜好,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图片来源:ICphoto
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在公共场合保持边界感,这些都是基本礼貌和常识。
相信内心保有教养和公德心的人,一定可以做到。
曾有心理专家说,根据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关系特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社交距离。
亲密接触:有着亲密关系的人,比如情侣、夫妻,身体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半米以内。
私人距离:朋友、熟人、亲戚之间比较亲近的距离。
礼貌距离:生活、工作中一般的社交活动的距离。
一般距离: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调整合适的空间距离。
但如果在交往中,我们的个人边界被侵犯,那么个体就会感受到威胁、压迫。
从而造成关系破裂,或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都需要“不打扰”的边界感。
不打扰他人的私人空间,在公共场合保持边界感,提升人与人交往的幸福感,人人有责。
在电影院观影时,不要大声喧哗、频繁接听电话避免干扰他人;
在小区内遛狗注意牵绳,以免给他人造成惊吓或不便;
在地铁或其他公共场合请勿大声外放短视频,不要让你的兴趣干扰到他人的休息;
进行私人谈话时,如果触及到对方不愿谈及的话题,请及时止损,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曾经历过什么。
图片来源:Sipaphoto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善良、温暖、美好的传递。
清晰的边界意识,理解尊重对方的感受,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都是有教养的体现。
愿我们都能变成成熟的,拥有社交自觉症的人。
愿我们的余生,都能拥有更舒适更自在的交往。
来源:十点读书(duhaoshu)
作者:田字格
编辑:崔艳燕
责编:宋方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