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日期:12-27
青岛市农民农村农村集体平度市

原标题:乡村蝶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全市99.7%的村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485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量化集体资产461亿元,累计分红14.4亿元,集体产权交易额达到47.7亿元……一组数字,概括了青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自两年前青岛即墨、平度、莱西“一区两市”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一幕幕“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乡村蝶变在这片热土不断上演。

如何通过创新探索,更大尺度释放改革红利,加速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使乡村资源价值得到有效、可持续变现,从而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改革模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破题关键,也是肩负“国家试点”使命的青岛需要交出的答卷。青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系统集成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把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转化为全新动能,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要素高效配置,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新模式,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深化改革

让沉睡土地“活”起来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成为青岛创新推进城乡融合的基础性课题。

盘活“沉睡”土地,以项目带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青岛用好农民经济合作社等方式,壮大村级集体“蓄水池”,不仅实现了全市99.7%的村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鼓励村集体以合资联营、投资入股等方式,把村集体、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积极引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庄达到80%。

加速土地规模适度流转,青岛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承包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土地流转,目前已完成确权村庄4785个、确权承包地495万亩,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68%,在化解土地资源碎片化、分散化等问题的同时,还让农村产业焕发新生机。青岛还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切实规范产权,7个涉农区市、89个镇街累计交易额超60亿元。在探索拓展土地改革权能实践中,即墨区颁发的首张土地经营权证实现了对灵山镇花乡药谷农创孵化基地2095亩土地经营权的审核登记,土地涉及五个村庄,是青岛市单体面积最大的土地经营权证。

抓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青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建筑物摸底调查和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基本完成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全市宅基地共165.54万宗,其中137.6万宗符合发证条件,发证率达到98%,“确实权、办铁证”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平度以获批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研究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体系,颁发了全省首本宅基地资格权证书。青岛还探索采用“园区+村庄”模式,例如在平度新河化工基地建设推进中,由园区出资对4个村庄宅基地实施有偿退出,号召被征地群众到园区工作,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家,园区、村庄、村民实现“多赢”。

2021年1月,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平度拍卖成交,意味着青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由“制度”阶段转入“实践”阶段。青岛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普遍缺乏政策支撑,土地征收范围不清晰,入市主体、入市范围不明确等问题,研究制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系统解决“谁来入市”“哪些地入市”“怎么入市”“钱怎么分”等核心问题,科学规范入市程序、步骤和范围,确保方向不偏、步子不乱,做到风险可控、随时纠偏。结合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试点,平度又在5月成功挂牌出让3宗177亩工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标准地,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为打响打赢“项目落地年”提供了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据统计,今年以来,青岛全市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30宗、面积1889亩,成交金额超2亿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径。

双向开放

让城乡人口“动”起来

打通城乡人口流动的堵点,以城乡双向开放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为城乡融合注入更大活力。

为此,青岛做实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大幅放宽城区,全面放开县域落户政策,畅通入乡返乡人员落户渠道,通过下放多项户籍业务审批权限、改革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便民服务措施,引导推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今年前三季度,市外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04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市内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05万人,同比增加0.3万人。

全面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青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户籍退出农户可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到达待遇领取年龄后领取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探索采用房屋置换、房屋置换+货币补贴、房屋置换+货币补差、搬迁奖励等灵活换房方式,建立多元化农村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机制。其中,莱西市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改革试验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予以推广。

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方式,青岛出新招、出实招,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配置体系,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配置中心,完善以产业需求订单式项目外包为模式的“人才+项目”双选机制,促进人才和项目精准匹配;通过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通过持股分红、土地租赁、社区服务、企业务工等多种途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转变。

全面升级返乡创业政策,青岛回乡创业人员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补贴,通过减少返乡创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现36项就业创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34项全市通办。在位于莱西的青岛天天购电子商务公司,一个返乡创业农民工推动一个地区的电商行业发展、带动3000多人就业创业,获得国务院督察组高度评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青岛政策性扶持农民工创业302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70万元。

多元投资

让乡村发展“旺”起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离不开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这让小产业逐步释放大活力,激活青岛城乡融合新动能。

放大财政资金支农作用,青岛市财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50%的贷款贴息,减半收取新增政策性农业信贷业务担保费,各级财政共补贴政策性农险保费6.5亿元。2020年全市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70多亿元,重点向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农业生产托管等方面倾斜,统筹建设一批农业亮点工程,通过资金、政策、项目的“大整合”,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效能,平度首创“扶贫农创体”模式,将专项扶贫资金择优注入27个“扶贫农创体”,年均收益1000余万元,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基层实践”典型案例。

扩大金融资本支农规模,青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机具抵押贷款和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业务,开通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绿色申贷通道。青岛还创新推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积极发展天气指数、价格指数、海洋渔业、“保险+期货”等创新险种,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全国首笔湿地碳汇贷、全省首单碳中和债券、全市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和林业碳汇贷相继在青岛落地。青岛搭建线上乡村振兴“金融宝”信息平台,发布辖内28家银行机构71个特色涉农类金融产品,助力解决农业农村贷款难问题。

鼓励社会资本入乡,青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竞争性方式优先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对年新增工商资本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在省内先行先试。开展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在平度,由平度控股、平度开发、平度农旅三家公司搭建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实现管理资产规模逾千亿元,为城中村改造、民生保障改善、乡村振兴等提供资金保障。

应急部15个工作组检查危化品重大危险源:13家企业停产整改 建立黄河保护公益诉讼大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