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科学家成长梯队,同济这样做!
日前,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同济大学今年增选院士
达5人(含外籍院士),
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并列“全国第一”。
内行人更感兴趣的“点”,隐藏在数字后:
其一,同济大学今年新当选的3位两院院士,即李杰、蒋昌俊和朱合华教授,均为学校自主培养,在同济教龄都在20年以上;
其二,两位新科外籍院士也长期在同济任教。其中,赫尔佐格教授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自2014年起受邀加入同济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贝斯科斯教授则是国际知名力学专家,自2016年起受聘在土木工程学院任教。
谈及当前高校的人才工作,有人直言,一些资源层面的约束性条件时常成为引才、用才的难题,如硬件不足、待遇不足等。
如何破题?同济的人才培养实践或可概括为一句在校内广为流传的话:“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
越是高层次人才,越要深耕基础研究:
一组数据让记者印象深刻:过去五年,该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队伍比例,已从原来8%左右上升到17%左右;高层次人才五年间增幅达175%。
循着这幅“人才地图”,除了人才数量上的攀升,更有看头的是人才队伍结构中的深层“质变”。同济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环境等工科见长的综合型院校,而近年来,学校在着手制定高水平人才的自主培养方案时,特别锚定一点:鼓励更多学者深耕基础研究。
“哪怕是搞工程项目研究的学者,也要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进而解决‘卡脖子’技术,为国家重大需求的解决提供坚实支撑。”在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看来,胸怀“国之大者”,做好科研工作,不仅要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前沿做研究,还要把研究做得更“深一层”。
深耕基础研究,用科学理论为重大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杰教授长期从事抗震研究。他研究的课题从土木工程实践中来:地震、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强度多大、破坏性多严重,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几何,这种随机性中是否有规律可循?追着这个问题刻苦钻研,李杰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揭示了确定性系统与随机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已被40余个国家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应用。李杰曾对学生说过一句话:“真正能让你安慰一生的,是你解决了困惑我们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关键的科学问题。”
新科院士蒋昌俊教授长期致力于网络金融安全的研究,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网络交易风险防控体系、系统及标准,为我国在该领域成为国际“领跑者”作出开拓性贡献;同为新科院士的朱合华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5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
为重点人才设破格通道,以优绩优酬提升获得感:
努力构筑人才优势,更好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前,沪上各大高校围绕人才的引培并举,有更多考量。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引导更多学者甘于坐‘冷板凳’,必须有相关配套机制跟进。”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黄雨说,高校招揽的人才,区别于普通科技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之责。既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又要培育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体现在人事制度层面,启动分类评价制度尤其重要,同时,还要有与之配套的激励制度。
据介绍,正在同济全校实施的“长聘制”,坚持用不同的尺“量”不同类型的人才。具体而言,学校层面对各级职称评聘制定任职必备条件,而更多更细的评聘要求和标准,则由各学院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对标“双一流”的相应定位和目标制定。
按照同济今年修订的相关评聘办法,对重点人才可设置破格通道。学校明确,在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突出人才,在评聘时可不受论文等条件的限制。
另一方面,同济也不断健全以成果和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切实提高广大教师获得感。
搭建大团队大平台,打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做人才工作,说到底是做“人心”的工作,很多时候,比资源更具吸引力的是“氛围”,是发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据悉,同济对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都提出明确要求:提携后学。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消息公布后,已年届九旬的孙钧院士听闻两位老同事——李杰和朱合华教授当选后,激动地写信一吐心声:“每每想到30年前李国豪老校长的嘱托,往往夜不能寐,30年来对李校长‘培养下一代’的嘱咐不敢或忘。”
新晋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赫尔佐格在同济的一位重要合作伙伴正是吴志强院士。他俩不仅共同领衔长三角城乡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研发工作,同时还开设“智能城市规划前沿课程”,辅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逾50名。
通过搭建大团队、大平台,参与大项目,催生大成果,着力形成战略科学家与青年人才携手共进、勇攀高峰,国内人才与国际人才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学校将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和“人才强校战略”,继续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建设更多优秀领军团队,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