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这就是“关健”
来源:南京工业大学
晚上九点,尚德楼B2幢601实验室的灯终于熄灭了,他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在打扫完偌大的实验室,整理好各类实验器材后,结束了一天的科研工作。
这是他作为科研人在研究生期间的日常状态,如此日复一日地坚持,虽然生活有些单调,但他却乐此不疲。
他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三等奖团队负责人,他还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年“瑞华杯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他是来自吉林的满族小伙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研1901班的关健。
2019年9月,研究生开学一周后,关健第一次见到他的导师——刘家扬老师。那年是刘家扬老师来南工大的第一年,他是刘家扬老师在南工大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也是那年刘老师带的唯一一个研究生,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关健很快就进入了科研状态。
左一:导师刘家扬教授右一:关健
关健研究的课题名为《枸杞枝条的资源化开发及环境利用》,该实验是把玉米秸秆、花生壳、枸杞枝条等几种常见农业废弃物以及血红密孔菌、平菇、香菇等作为实验对象,关健通过研究发现,血红密孔菌可分泌一种绿色生物催化剂——漆酶,对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催化降解作用,可明显降低废水的毒性和色度,为废水的后续处理提供极大便利,同时可以有效节省电能,实现节能减排。“直接处理污水的话,污水中杂质分子比较大,处理后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后续处理耗电量就比较小。原本印染污水处理费用约为每吨8-10元,应用后可节约部分电费和化学药剂使用费,使处理成本有望降低到每吨6元左右。”关健介绍道。
刘家扬老师曾对关健说:“做科研不能着眼可彰显的‘成果’,而要做一些真正有益于生活实际生产的东西。”于是,关健从印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分复杂多变的染料废水着手研究,而不是实验室中成分较为单一的染料废水。在导师的带领下,关健先后赴江浙地区多家印染企业实地取样,由于没有学长学姐带领,关健一边和刘老师交流,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中前行,对于这一“人为调高游戏难度”的尝试,关健直言一开始自己心里也没数,虽不知前路如何,但坚守目标,挑灯独行。
关健在“梧桐林杯”进行演讲
刚开始培养微生物时,被污染的培养皿总长出杂菌,虽反复实验,但成功率却不见提升,关健带着一头雾水找到刘家扬老师,老师告诉他做微生物实验要注重细节,双手要清洁,灭菌要充分,在转接培养微生物过程中要靠近酒精灯操作。按照老师的指导,关健反复尝试几次后,成功率接近100%,这让关健对后续的科研充满信心。
关健在“瑞华杯”上演讲
实验刚进行到一半,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关健辛辛苦苦培养的微生物因长期没有喂养全部死亡。当年五月份,当研究生可以自主返校时,关健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紧锣密鼓地重新开始实验。
但微生物培养周期长,对培养条件要求高。当看到其他同学的课题组发了高水平论文、申请到了国家专利,而自己的课题还看不到明显的成果,关健开始有些焦虑。这时,刘家扬老师安慰他,“微生物实验进程慢是客观规律,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它走完,做科研如果没有耐心没有坚持,将来如何攻坚克难,如何‘啃’‘硬骨头’?”
老师的话深深地影响、温暖并激励了他,他一扫昔日的阴霾,和刘家扬老师一起寻找到符合各项条件的10吨发酵罐,采用二次发酵工艺,试生产出的漆酶活性接近100U/ml。该项目成果落地建成南京拜乐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维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关健分别担任法人、总经理。课题的系列科研成果也让关健及其团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华东赛区二等奖;“梧桐林杯”第五届江宁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从2015级本科生到2019级研究生
对于土生土长的南工大人关健来说
在校的这几年
是一场人生的转折
亦是一次青春的蜕变
“梧桐林杯”合影,右二为关健
天道酬勤,商道酬信
学道酬苦,业道酬精
人生没有返程
青春稍纵即逝
追梦的这条路上
“关健”靠自己